「那個知青比起小陸你可差遠了,」桂芬嬸不好說太多,「明明都和春燕都生了娃了,結果最後考上大學卻拋棄了他們母子,春燕去找他,結果卻發現他和大學女同學勾勾搭搭——那個大學女同學也不是個好的,春燕都找過去了,還抓著男人不放,說什麼沒領證就是沒結婚,而且女的家裡似乎有點背景,所以最後春燕什麼都沒撈到只能回村里了。」
第120章 1983-1
像是陸柚這樣在村子裡招工擴建小作坊的行為, 放在全國範圍內,還算不上首例。
就算他現在擁有了未來幾十年後的前世記憶,但國人在敢於爭先這方面, 一向是人才輩出的。
尤其是在東部和南方的沿海地區,在八十年代初有不少鄉土工廠展現出它們那超乎尋常的生命力——那些民間的小五金、小化工、小塑料、小紡織、小冶煉、小加工,如同野草一般蓬勃,也如同野草一般春風吹又生。
在陸柚他們的瀾江縣滿打滿算的個體戶還不到二十個——其中還包括了陸柚和高雪萍兩個——大部分還側重在縫紉、餐飲等方面的時候, 遠在千里之外的鹿城的個體工商戶已經超過了三千個。
不僅如此,那邊都已經發展出一些比較有規模的專業製造作坊, 那些製造作坊里可都是一些專業師傅,不管他們是因為何種原因離開國營工廠, 總之有了他們的技術注入,那些作坊製造出來的產品質量與當時國營工廠生產出來的也不相上下。
最重要的是, 這些還不用票只用錢就可以買到, 並且錢還比去國營工廠購買要少。
有便宜不占王八蛋,對於物資緊缺的當下, 只要能用、只要好用,是不是從國營工廠的「正品」真的不重要, 一點也不重要。
所以這些民營作坊一路向好,並且往做大做強的方向發展。
就算沒有一技之長也沒關係。
還有一些親戚朋友不少在建國前立鄉成為了僑民, 後來建國之後交通、經濟等方面恢復了溝通, 這些在國內的本地人就會經常收到來自海外親友的財物——通常都是現階段在國內沒有或者很難買到的一些「高級貨」。
正所謂「窮則思變, 差則思勤,富則思遠」, 最開始只是自己用自己炫耀, 但在商品短缺的年代,一部分腦子靈活的人就從中嗅到了商機——將省下來的財物擺到集市上去賣, 賣成錢或者換成自己需要的更實惠的東西。
最開始只是受限於「計劃」時期,只有少部分膽子特別大的私底下偷偷摸摸地做著這些事,等這會兒逐漸放開了,更有政府發出了《通告》之後,環境就變得寬鬆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