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階段,是一個農業古國,千百年來中國農民圍繞土地問題,進行過無數次的鬥爭。土地永遠是農民生存和發展的命根子,也是中國農村的永恆主題。農民是中國社會的中堅力量,也是人數最多、情況最複雜的一個群體。誰能夠把它們有效地組織起來,充分發掘他們的潛能,這將成為令人吃驚的巨大力量。黨了解農民講究實際這個事實,一旦有人能提出代表他們利益的正確主張,便立馬能得到他們的全力支持。
那麼土地改革一定是最合適的了。因為土地改革會消滅地主階級,會使渴望擁有土地的廣大農民分到土地和大量的農具、牲畜和房屋等,還可免除每年向地主繳納地租的責任。這一政策的實施,黨確實獲得了廣大農民的擁護,繼而打敗了國民黨,贏得解放戰爭的勝利。
那麼,怎樣來評價地主階級呢?站在歷史的角度來評價應該是這樣的:在經濟層面,它是傳統農耕社會裡土地的擁有者、經營者,很多地主還兼營工商業;在文化層面,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基本上出自這一階級,近代以來,更衍生出大量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企業家、文學藝術家;論社會角色,地主作為農村社區領袖,協調官民,維持地方,倡辦教育與慈善等等。當然,同其他階級和階層一樣,它也有惡人惡行,如黃世仁、南霸天之類「土豪劣紳」。這與其說是出自階級本性,不如說是出自人性的陰暗面。
有人考察,到19世紀後半期,地主階級已經開始轉型了,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是現代資產階級的前身。當社會進一步發展,地主階級就會被資產階級所取代,退出歷史舞台也是社會發展必然。但土地改革是一種以革命暴力手段而消滅地主階級的,是建立新政權的需要。
東北全面解放後,遼陽也開始了土地改革,張媛回去時已是土改後期,那時的土改政策主要是:聯合廣大的人民群眾,力爭做到耕者有其田;採取正確的方針對待富農和地主,不能一竿子全部打倒,要有所取捨;堅持實事求是和黨的絕對領導等重要的指導思想。
在後期的土改運動中,這些指導思想成為了主導土改的方向。也就是說政策比較寬鬆一些,比過去的土改溫和、寬容。
比如,對地主,限制了沒收其財產的範圍,不沒收浮財,嚴禁亂抓亂打亂殺。當時張家自住的房屋政府沒有收回,其餘的房屋和土地全部被政府收回,比起早期的「淨身出戶」好多了。「淨身出戶」是指只允許穿著當季的衣服離開自己的家。這個家就再也不是他的家了,直到永遠。這在當時是解放區普遍採用的方式。另外還有「流血鬥爭」這裡就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