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好。昨夜值夜的是誰?”許櫻哥回頭正好看到青玉的棺材臉,再看到青玉的眼神,不由有些訕訕地拉了拉衣領,gān笑道:“大清早的便給我臉色看。讓人看見我才真正沒面子呢。”
青玉抿了抿唇,瞟瞟康王府諸人,指指雪耳:“我和她。王府里的嬤嬤安排的。”
這雪耳大抵便是通房了,只是那秋蓉卻明顯有些害怕張儀正,也不知是否通了房。許櫻哥正待要開口說話,便聽淨房裡傳來一聲模糊不清的響動,仿佛是女子驚呼又拼命壓抑下去,又仿佛是什麼東西掉落在地上。
青玉猛地回頭看向淨房,許櫻哥卻只顧著看雪耳。但見雪耳猛然一呆,呆了片刻後便捧著衣物走過來甜甜一笑,俯身低聲詢問道:“三奶奶,您瞧這身衣物可合適?”說不盡的小意溫順。
所謂各司其職,這種閒事她才懶得管,許櫻哥只隨便瞟了一眼便微笑著說道:“你伺候三爺那麼多年了,想必他的喜好你是早就知曉的,給三爺送進去罷。時辰不早,不能讓王爺和王妃等急了。”
雪耳微怔,默默行了一禮走入淨房中。沒有多少時候,張儀正便神清氣慡,打扮周全地走了出來,出來的第一件事便是迫不及待地翹著大公jī的花尾巴,得意洋洋地瞟了許櫻哥一眼,道:“等急了麼?”
許櫻哥板著臉把頭側開,冷淡地道:“我不急,是王爺和王妃該急了。”眼角瞟到雪耳板著臉最先從淨房裡出來,接著便是那幾個小丫頭,唯獨第一個進去的秋蓉不見出來。
張儀正見她臉色不好看,越發得意,正想再說點什麼給她聽,便見許櫻哥欣喜地站了起來:“兩位嬤嬤來了?”
來的正是那高、袁兩位嬤嬤,那二人見了許櫻哥這喜氣洋洋的模樣,一直緊繃著的臉皮便鬆了下來,互相jiāo換了個只有彼此才懂得的眼神,笑眯眯地給許櫻哥和張儀正行禮道喜:“給三爺和三奶奶道喜。”行禮畢,眼睛便瞟向喜chuáng。
青玉紅著臉捧過一隻螺鈿匣子,那二人看過,越發笑得燦爛,語氣里也帶了幾分不常見的親熱:“王爺和王妃還等著三爺和三奶奶一起去吃早飯呢。”
看著那兩個老女人曖昧的神qíng和許櫻哥這副羞怯甜美乖巧的假模樣,張儀正頗有些羞惱,全然忘了自己剛才想做什麼,要做什麼,抬起腳來便要走,許櫻哥忙低頭碎步跟了上去。
第119章新家
半夜風雨,階下的海棠花被打落了大半,很可憐地成了青衣小婢掃帚下的亡魂。許櫻哥慢條斯理地走下台階,一路且行且看,從小徑上鋪墊的石材到牆角的一顆芭蕉,再到這院子的整體布局都很是滿意。
她走得不快,高、袁二位嬤嬤及青玉等人當然也就不能走快,張儀正卻是已往前頭去了老遠。青玉憤恨之餘又暗自替許櫻哥擔憂,也不知康王和康王妃見她第一日便姍姍來遲可會怪罪?也不知這闔府上下見了這新婚光景可會輕視許櫻哥?
高、袁兩位體諒許櫻哥初經人事,倒也沒催她,反而很可親地和她說著閒話轉移注意力:“明日早晨要進宮謝恩,今日便只是見見家裡的人,不著急。”
許櫻哥將手接了一瓣飄落的梨花,笑道:“昨夜多虧了兩位嬤嬤,不然我總有些應付不下來。若是二位嬤嬤日後能似從前那般留在身邊提點我,想來我也不會犯大錯。”依她猜著,這二人大抵會在明日進宮時就會被皇后直接指派到她身邊,弗如提前邀請。
袁、高二人對視一眼,唇邊露出些許笑容,卻也沒多言,只道:“二奶奶聰慧,哪裡又會犯什麼錯?”
許櫻哥適時送上高帽一頂:“二位嬤嬤傾囊相授,我怎敢不好好的學?”眼看著前頭張儀正已經沒了影蹤,便立即加快了速度。
不知是否因為康王妃不放心小兒子的緣故,新房離康王妃的居所並不算遠,一行人走了盞茶的功夫便到了地頭。一入宣樂堂,許櫻哥便放慢腳步,努力平復氣息,然則走進門時到底還是讓人看出了些許端倪,全然是一副qiáng忍著痛楚趕路趕急了,還qiáng顏歡笑的模樣。
康王妃倒也罷了,世子妃同王氏的眼裡都露出些許瞭然和同qíng,康王瞥了眼正蹭在康王妃身邊低聲說話的張儀正,兩道濃眉皺了起來,滿臉的不悅。
一個盛裝華服的中年美人兒漫步上前握住了許櫻哥的手,仔細打量了一番,笑道:“哎呀,真正是個我見猶憐的美人兒,怎不走慢些?看這氣喘得,小臉都白了。”又看向張儀正,嗔怪道:“三爺也是的,雖然新婚害羞,但也不該拋了新娘子一個人跑前頭來。”
許櫻哥立時便猜著這應當是馮寶兒的姨母、張儀端的生母宣側妃,於是微笑著俏然而立,不言不語,任由她拉著自己的手嘰嘰呱呱。
康王妃微微皺眉,警告地瞪了張儀正一眼,再溫和地望向許櫻哥笑道:“好孩子,到我身邊來。”
許櫻哥抱歉地對著宣側妃笑了笑,抽出手穩步走到康王和康王妃面前福了下去。康王妃微笑著把她的手和張儀正的放在一起,低聲道:“日後便是一家人了,要好好過日子,不要讓長輩cao心,知道麼?”
這話三分溫柔,七分嚴厲,許櫻哥明白不止是特意針對某一個人,而是針對她和張儀正二人,便微笑著大大方方地應道:“是!兒媳記住了。”該知道的康王府諸人也已經知道了,沒人怪她遲來,那些痛楚委屈之態便不用再多做,再表現得多便是討人嫌,大家都知道張儀正不對,但康王妃卻不想讓人看笑話,也不想在拜見翁姑的第一日就表現得對她太過內疚寬容,更不想在另外兩個兒媳的面前表現得太過關注小兒子和小兒媳,是為平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