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得甚是,朕早想他歸位,如今確是個好機會……”兆惠帝思來度去,德親王當屬不二人選,“朕這便擬旨,命懷恭速速歸朝,負責江南賑災銀款啟用過程內的監督核算及糾察審訊。”
薄光覆眸一笑:“皇上難題得解,光兒由衷高興。”
“皇上,寶憐姑姑奉太命之命,為您送蓮子羹來了。”王順來稟。
天子眉梢一揚:“不肖多說,太后又要傳護國郡主前往康寧殿罷?”
“……是。”
他似笑非笑:“光兒還沒有重新討回太后的歡心麼?”
她唇邊酒窩兒乍現:“皇上近來國事繁忙,太后是怕皇上龍體有損。”
實則太后不必多事,當下無論是氣氛,抑或心qíng,俱不宜云雨燕好。倘太過匆促,未免是對自己多年所愛的褻瀆。兆惠帝笑嘆:“好罷,待過了這段時日,朕便接你正大光明陪伴在朕身邊,眼下暫且委屈你幾日。”
“皇上cao勞,光兒感同身受,盼望皇上早早將德親王叫回,也好使皇上早得片刻清閒,稍稍給光兒些許時光。”為省卻光兒今後諸多煩擾,這道聖旨萬萬不能忘卻呢,陛下。
六十章[本章字數:2781時間:2013-11-2413:36:19.0]
薄光掛念不已的那道召德親王回朝的聖旨,天子親筆書就,加封印璽,卻在詔告天下的前夕,暫且擱置。
因為,一旦聖旨頒下,即屬不可違逆,兆惠帝猶在顧慮那個兄弟的痴qíng,不想以此qiáng奪其意。與其諭之以理,不若動之以qíng,遂與太后商議過後,責翰林院學士以太后語聲寫一篇華彩文章,痛陳太后因思子心切,神思恍惚,寤寐難安,召喚德親王速速歸來膝下,早日母子團聚。
此文寫就,傳抵各州各府,命字跡端正者抄寫謄錄,貼遍街頭巷尾。
便在這時,西北戰場捷報進京,明親王大軍誘敵深入,取得首揚勝利。
因之,兆惠帝心qíng略好,在淑妃生辰當日賜宴賞花,小興慶賀之事。當幾位老臣上書,請求立淑妃為後時,他倒無太多意外。中宮空懸多年,淑妃的資歷、位分已是無可辯駁的後宮首位,近來又在籌集災款中積下若gān名望,立其為後,並非全無可能。
太后對此不置可否,jiāo予皇帝自己定奪。
前朝有大臣言淑妃沒有親生之子,且多年不曾孕育龍嗣,如今年歲漸長,只怕難為大燕誕下未來太子,入主中宮,倘有嬪妃之子堪為大器,嫡長之爭後患無窮。
兆惠帝也詢過薄光。
她搖首:“微臣斗膽竊取太后的定見,不能置喙。”
慎太后不說,是因自己先前曾主張淑妃為後,在當下淑妃收二皇子為子的qíng形下,贊之不當,否之不妥,未予置評即已是最為顯然的評說。
太后的沉默,是不想被旁人指自己反覆無常。
薄光的不語,是避嫌。
兆惠帝對此亦是瞭然,一番思度之下,惟有將大燕皇朝最是心態清淨、dòng察一切的旁觀者傳至問天閣。
“商相認為淑妃為後,利多,或是憋多?”
商相暗自嘆了一聲。想自己偌大歲數,還被一老一小趕鴨子上架,如何不生糾結?更有甚者,今日本打算稱病不出,竟被司晗那小輩架進轎內,直達聖前。
“皇上與淑妃娘娘多年夫妻,當是知之甚深,不知皇上認為淑妃娘娘可具母儀天下的風範?”
兆惠帝微微搖首:“論及心xing,她稍稍弱了些。”
商相笑道:“中宮之主,內助皇上安定六宮,外助皇上體恤萬民。淑妃娘娘氣魄不足,仁厚補之,當今之計,後宮著實不宜無主。”
“商相贊成淑妃為後?”
“老臣認為在當前qíng勢下,惟有淑妃為後,方可斬斷前朝後宮的諸多念想,使皇上不必再為後位之爭費耗心神。況淑妃在後宮多年,至今穩踞諸妃之首,足見也並非是一味仁懦可欺之輩,未必沒有打理六宮的果斷才思。”
兆惠帝沉吟良久,道:“商相有一句話說得正中肯綮,朕現在最不想為著前朝後宮那些緊盯後位者費半點心思。倘使淑妃為後可換來朕的耳畔安寧,朕很樂意做這個jiāo換。”
“朝中那些反對聲音,無非因為淑妃娘娘如今養育著二皇子。皇上如果想使群臣無話可說,為二皇子另選一位養母就是。”如此,老朽可不算違背承諾呢,薄四小姐。下次再想bī壓老朽,還請設計得更為巧妙圓融才好。
“朕也想過。但,若在立後之前,先使瀏兒改認養母,外人勢必以為朕對瀏兒心存不喜,他將來如何自處?”
“……皇上說得極是。不如待二皇子稍稍年長,封為藩王,遠離天都這是非之地,更為周全。”
兆惠帝面透一絲喜色:“此法甚妙,一下便解了兩個難題,商老愛卿無愧三朝智囊的美譽。”
“皇上謬讚,老臣愧領。”對不住啊,二皇子,老臣與您素未謀面,毫無成見,怨只怨您那位姨娘為您jīng心布置、步步為營,居然敢利用到老臣頭上。白白受人擺布,遠非老臣所yù吶。
問天閣這一晤,天子獲益良多。
非常時期,一切從簡。內閣奉諭擬定詔書,太史局擇選huáng道吉日,禮部籌辦立後大典,司晗、衛免各為立後正、副使,十日後,泰廣殿內群臣持節行禮,兩使將冊封詔書送抵毓秀宮內——
新後誕生。
淑妃,不,如今已是周后,縱然身披五色褘衣,頂戴十二花樹,逐字將詔書上讀了十幾來回,仍懷疑自己身在夢中。
“皇后娘娘該去拜見太后了呢。”薄光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