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有活了?」夏母果然高興,當天就去了趟孫清那。
夏芍家沉寂了三年多的縫紉機重新響起來,隨著回城的知青越來越多,光做結婚穿的新衣服都夠兩人賺了。到了年底一算帳,夏母自己就賺了好幾十塊。
老太太給每個人都買了東西,還給關里的大孫女捎了套衣服,小孫女捎了雙鞋。
大鵬沒捎,他前兩年當兵去了。去年剛轉了士官,夏母還去看過他一次。
等從78年進入79年,回城的知青開始生孩子,夏母和孫清的生意就更多了。
也就是在這時,國家宣布了改革開放。
夏芍在廣播裡聽過,去單位又看了報紙,像是有什麼枷鎖正在被解開,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
她問車主任:「單位這兩年招了不少人吧?」
「是招了不少。」車主任說,「以前退休的像楊富貴、梁秀英,都有子女進廠接班,老溫的姑娘也在廠里。還有像郭鳳霞、吳秀水這種,為了讓孩子接班提前退休的。」
知青回城之後,解決工作成了大難題。為了安置這些年輕人,很多老人都提前退休了。
郭姐這邊是她姑娘接了,吳班長那邊是他兒子,不過人被分到了釀造車間。
夏芍給自己倒了杯水,端著望向牆上的獎狀,「一下來了這麼多人,是不是該上新品了?」
「新品?」車主任有多久沒聽到過這個詞了。
正準備換工作服出去的葉大勇動作停了。
一直低著頭,把拆下來的毛線重新打成毛衣的小趙也看了過來。
然後不約而同地,幾人全都順著夏芍的視線,望向了牆上的獎狀。
「你有新想法了?」最後還是車主任問的夏芍。
「有幾個。」
「幾個?」小趙著實吃了一驚。
「嗯。」夏芍說,「不過有的缺原材料,還得再等等。」
缺不缺原材料,能一下子想到好幾個也夠讓人吃驚了。
沉穩如車主任,都有些迫不及待,「哪個不缺原材料?你做個看看。」
「那就去臨時車間?」
「去臨時車間。」
車主任、葉大勇全站了起來,就連小趙也放下了手裡打到一半的毛衣。
夏芍一口氣做了兩樣,一樣手指餅乾,一樣銅鑼燒。
烤制好的手指餅乾個個都有一拿長,色澤金黃,口感酥脆。一口咬下去,甜味並不如何濃烈,卻能品味到清晰的蛋香,「咔擦咔擦」幾口,一根就吃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