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突然這麼有文采?」薛竹隱調侃他。
不過這話怎麼有點耳熟?
她猛地想起,那是她承乾四年參加制舉寫的策論里的話。
誰年少的時候不是想著致君堯舜,留名青史?十八歲的薛竹隱意氣風發,受老師的影響,在策論里洋洋灑灑寫下這段宏願。
也是因為這一篇《論諫諍》,皇帝對她讚賞不已,賜她侍御史一職。
如今時過境遷,她還是那個直言的薛竹隱,皇帝對她的態度卻大變,真是唏噓。
可皇上變了,她薛竹隱就要跟著變嗎?
激濁揚清,議論風發,糾察時弊,道濟天下,這是她年少時曾許下的志向。
心之所趨,如水赴壑,不可禁遏。
縱然她身單力薄,也要以一己之力去糾正時弊,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黑暗中,薛竹隱默不作聲,心內卻有如浪潮翻湧。
她聲音酸澀,猶豫著該不該問顧修遠這個問題:「為什麼你會覺得我就應該直言諫諍?」
明明那麼多人都不喜歡她這樣,皇上在朝會看到她開口就語氣不耐,群臣也陰陽怪氣地嘲諷,就連志同道合的太子也勸她收斂一點。
是啊,皇上掀起變法風潮,許以風言聞事,鼓勵進言直陳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啊。
她現在就是不合時宜的,沒有眼色的,橫衝直撞的。
「你那日在朝會上罵我的樣子,意氣風發,昂揚颯爽,我想再看一回。」
這理由如此敷衍,薛竹隱推他手臂,聽得他低呼一聲,她反應過來碰到他傷口了,內疚地說了聲:「對不住。」
顧修遠全身都有傷,只能左側臥睡,他輕輕握住薛竹隱的手腕,說道:「薛竹隱從來都是一個端正板直的人,怎麼能夠容忍錯誤繼續存在而不被糾正呢?」
「就像你昨日說的,只有讓皇上更改心意,這大善才能遍及千家萬家,不是嗎?」
薛竹隱感覺自己的飄蕩不定的心徹徹底底地踏實下來,向他轉身側臥,回握住他的手:「好,不管結果如何,我都要試一試。」
她猶豫半分,斟酌開口:「我要做的事情,會和定國公有關。」
她本來是不準備告訴顧修遠的,可是他和定國公感情深厚,未必願意看到故去的長輩被她利用,如果、如果顧修遠不願意,她也應當另外換個法子。
顧修遠頓一頓:「把你的計劃告訴我。」
「我想借著為定國公寫墓志銘的由頭引皇上去祭拜他,秦家冢園和定國公之墓皆在大橋村,這樣皇上就能親眼看到秦江的胡作非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