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短淺的草頭王們不可同日而語。
在此,考察一下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三股力量之間的消長,可能有助於我們窺見
大明帝國創立過程中的玄機。
其中,有一些中國特有的因素髮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
在這些因素中,一個現象相當引人注目,這就是一種來自民間的江湖義氣。
中國的江湖義氣,在其早期,表現為俠義道所倡導的扶弱抑強、見義勇為、路見不平
拔刀相助等行俠仗義行為。太史公筆下“刺客列傳”和“遊俠列傳”中那些重義輕生、“以武犯
禁”的好漢———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郭解,便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代表人物。
他們“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困厄”。意思
是說,這些人的行為雖然不符合正統亦即官方的行為規範,但是他們言必信,行必果,對
於自己作出的承諾,必定全力以赴地去做,不惜犧牲性命也要急人所難。
到朱元璋的時代,江湖義氣已經帶有了濃厚的幫派、團伙色彩。其特點在於,立身處
世只論交情,即只看是不是“ 自己人”,而不問是非善惡。之所以會如此,我們在浩如煙海
的元末明初史料中,很容易找到答案。
朱元璋的江湖義氣,在許多史料和傳記作品中都有記載。
公元 1949 年以後,時任北京市副市長、以明史權威著稱的吳晗先生,在其《朱元璋傳》
中,曾經對此繪聲繪色地作過描述:
朱
元璋少年當放牛娃時,有一次與同村的徐達、湯和、周德興等一干小夥伴,在山上玩
餓了,又找不到吃的,於是,朱元璋提議,將自己替人家放牧的一頭花白小牛犢宰了來吃。
大家歡呼雀躍,吃得心滿意足。隨後,當一群小壞蛋們意識到無法向主人交代時,朱元璋
一個人拍胸脯承擔了全部後果。他想出的主意是:將吃剩下的小牛尾巴插進山上的一個石
頭縫裡,然後告訴牛主人,說是小牛鑽進石洞裡,拉不出來了。最後,事情以朱元璋挨了
一頓痛打並丟掉放牛的差事而告結束。
朱元璋投奔扯旗造反的紅巾軍以後,在相當長時間裡,都保持和發揚了這個特點,這
可能是他能夠迅速脫穎而出的一個重要原因。朱元璋識文斷字,見多識廣,機智果斷,敢
作敢為,輕財重義,而且打仗不怕死,這使他在基本上屬於烏合之眾的造反部隊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