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過。因此,一般說來,這種行為是帝國規範所不允許和為人所不齒的。這是我國歷史上,
那些與宦官合作的大臣們,通常很難留下良好名聲的重要原因。然而,另一方面,在如此
僵硬的體制之下,不這樣做,又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什麼都不要做。揆諸歷史,這可能是
太多的人們,不顧後果地如此行事的重要原因。
問題是,以張居正的性情而論,人們肯定會認為,至少他不應該做這種事兒。然而事
實上,他不但在做,而且做得相當周到嚴密。這種周到嚴密,肯定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這
種深思熟慮,應該是出于格外強烈的政治抱負,也必定是建立在對帝國政治運作周密觀察
的基礎之上的。
因此,他與皇帝身邊的宦官相謀請回高拱,只是牛刀小試。當他與政治能量大得多的
大太監馮保相結交時,便註定了他與高拱之間的決裂只是時間問題而已。在這個問題上,
張居正對帝國政治機制的認識、深謀遠慮的布置和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決心,都是高拱所
遠遠不及的。
應該說,張居正抓住了大明帝國政治體制中最關鍵也是最脆弱的那個環節。
追根溯源,這個環節還是由朱元璋所鑄造的。
大明帝國創立以前,我國歷史上的歷朝歷代都曾經發生過宦官為禍的情形,嚴重時,
甚至可以殺死或者更換皇帝。因此,朱元璋對此有著高度警惕和戒備。他曾經多次表達過
對宦官的輕蔑,認為這幫傢伙很多都是壞蛋,難得挑出幾個良善之輩。用來做耳目,則耳
聾目瞎;用以為心腹,則為心腹之患。是故,他們只能從事挑水、掃地、奔走、傳達之類
的工作。據說,在朱元璋制定的制度中,有一條針對宦官的規定,即禁止宦官讀書。掌管
圖書典籍的宦官,只許具有識字而已的初級水平;具有一定文字能力的,只限於那些需要
記錄皇帝詔令的宦官。並且,據說他還在皇宮中豎立過一塊鐵牌,上面書寫道:嚴禁宦官
干預政事,預者斬。
如此防範,不可謂不嚴密了。
然而,當朱元璋制定出力圖將大權獨攬到皇家,從而確保朱家天下萬世一統的政治制
度時,其交互作用的結果,卻使大明帝國變成我國歷史上宦官為害國家最為慘烈、最為深
重的一個時代。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還是來自宰相制度的廢除。
朱元璋大約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這一旨在加強皇家權威的舉措,竟會演變成徹頭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