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獨自去靈隱,直挺挺地躺在石頭凳上尋夢,臉上有意蓋了陸小曼送他的小紅絹,妄想著他們在那裡相會。
即使對西湖,他也有滿腹的牢騷,雷峰塔倒掉已有兩年,“樓外樓”翻新了,原來一樓一底斜對著湖心亭的舊房子已翻新為帶屋頂、洋式門面、新漆光亮的三樓,老酒、魚蝦、鹽水花生,還有滑齊齊的蓴菜依舊,然而再難覓三年前吃蟹的舊蹤,和胡適等滿座高朋談天遊玩的樂趣。對於揩抹得發白光的舊桌子換成新桌子,他不滿;對於能隨便聊聊湖上風光、魚蝦行市的老堂倌換成穿著西崽長袍的新人,他不滿。他要移一張餐桌搬到樓下馬路邊,在湖邊的水光蕩漾中喝酒,竟覺得連小菜都變了。8月9日他在《晨報副刊》發表《丑西湖》一文,西湖的“俗化”令他傷心。他寫詩哀悼倒掉的雷峰塔是“一座大荒冢”,他詛咒這塔是“鎮壓”,是“掩埋”,他感嘆“再沒有雷峰,雷峰從此掩埋在人的記憶中”。三年前,他來西湖,最喜歡的正是“雷峰塔影”,他的詩《月下雷峰影片》柔和而美麗。風景有時確實就是心境。
等到1927年春天,徐志摩偕陸小曼同到西湖,心境又完全不同。無論是到三潭印月,走九曲橋,吃藕粉,月下游湖,登峰看日出,還是吊雷峰遺蹟,白雲庵拜月老求籤,上煙霞洞吃素餐,抑或龍井、九溪,在他眼裡西湖處處都變得可人起來了,即便是在孤山後面發現一個水潭,在他筆下也是——“浮紅漲綠,儼然織錦,陽光自林隙來,附麗其上,益增娟媚。”在九溪,“尤可愛者則滿山杜鵑花,鮮紅照眼,如火如荼”,陸小蔓不禁狂喜,急呼“采、采”,爬上山坡,連跌倒也不顧,采了一大束,“插戴滿頭”。1928年,他和陸小曼又兩次來游西湖。
在後人眼中,徐志摩常常只是一個浪漫的詩人,而在熟悉他的朋友看來,比他的詩更重要的是他的散文,比他的散文更重要的,卻正是他的那種性格、熱情,他的生活方式,在生活的層面,我們或許可以說他是最具有自由主義氣質的一個人。有些人不喜歡他,認為他“肉麻”,魯迅甚至罵他是“流氓”。但和他接觸過的許多人喜歡他喜歡得不得了。葉公超認為“胡適之跟徐志摩完全是兩種人。適之自然淳厚、冷靜幽默,志摩卻是風趣爽快,全然追求’美與愛與自由‘的性格。”胡適的《追悼志摩》一文引用葉公超評價徐志摩的另一些話,說徐志摩真正領略到了人生的趣味,短暫的一生都“在這永不能達到理想的追求中”,“是愛一切生活的人”,“他對於任何人,任何事從未有過絕對的怨恨,甚至無意中都沒有表示過一些憎嫉的神氣。他那本性的純真似乎總不容他去追究人家的罪惡。”這確是知人之論,如果不是徐志摩的熱心奔走,整天呼朋喚友,還不知道“新月社”會不會聚起那麼多歐美留學回來的年輕知識分子,聞一多、余上沅、葉公超等都是一回國就參加了“新月社”。新月書店的誕生,也是他奔走最力。葉公超說過:“組織新月社,編輯《晨報副刊》,籌辦新月書店都是他最熱心最起勁的事。為團體的事,志摩,他是不辭勞苦的。大家都不願幹的事,總是推到他頭上去,而他也獨有勇氣去接受,去敲上鑼鼓再說。”所以梁實秋有一句話:“胡(適)先生當然是新月的領袖,事實上志摩是新月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