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指孔子。玄學家既尊孔,又崇老,可見當時儒道合流的事實。王弼的回答,就照
顧到了當時以儒學為核心的傳統的價值觀念,妥善地擺正了孔子與老子的地位,把
儒道融為一體。他認為,無與有、本體與現象,結成了一對反覆循環的關係。“無”
不可以直接訓說,必須通過“有”來闡明。孔子由於對“無”有了深刻的體驗,盡
管從不說“無”而只談“有”,但處處都揭示了那隱蔽著的宇宙本體——無。而老
子對“無”直接訓說,卻只停留在“有”的現象領域,而不能上升到高層次的體
“無”的境界。這就把前輩學者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建立起以無為本,現象
與本體相結合的哲學體系。從王弼胸有成竹的回答來看,他已對老子作了深人的研
究,並對《老子》作了注。
這件事很快就在學術界傳開了。不久,倡導玄學的首領、任吏部尚書的何晏,
本來早已提出“以無為本”的本體論思想,卻未能解決現象與本體之間的關係問題。
他還本注釋完《老子》一書,一聽到這消息,就迫不及待地親自去見王弼。年輕的
王弼面對有名的何晏,毫無忌諱地將自己注《老子》的主要思想講給何晏聽。這一
講,本是學術探討、晚輩向長者討教的意思,豈知王弼用那善辯的口才,滔滔不絕
地講出許多精闢的見解。這些問題又恰恰是何晏趕不上的地方。此時倒像是王弼在
向何晏講學了,把個何晏聽得啞口無言,只能“諾諾”稱是而無法討論,更不能拿
架子以長者的身份闡說自己的觀點。何晏回去後,不再作《老子》注,而把自己的
思想寫成了論文《道德論》。
何晏因此極為賞識王弼,由衷地稱讚他說“仲尼稱後生可畏,若斯人者,可與
言天人之際乎!”(《三國志·魏志·鍾會傳》裴松之注引何劭《王弼傳》)所謂
天人之際,就是人們對天道、自然與人的關係這個重大哲學問題的思考。王弼如此
年輕,就已涉及到當時哲學領域的關鍵問題,何晏自然很器重他。恰好黃門侍郎的
位置空缺,何晏有意提拔王弼。這時曹爽專擅朝政,他手下的丁謐有意與何晏爭衡,
推薦高邑人王黎。結果曹爽用王黎為黃門侍郎,而王弼僅補上了一個台郎之位。
王弼本是思想深刻、才識卓出、善談玄理之人,而對做官的具體事務既不關心,
也不是他的長處,所以他在官場上並不得意。王弼剛補職位很低的台郎時,曾經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