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三人的《春秋》學研究成果,並在啖助舊稿的基礎上作一分為三處理而成的。據
他在《春秋集傳辨疑·凡例》中說:
《集傳》取捨三傳之義,可入條例者於《纂例》諸篇言之備矣。其有隨文解釋,
非例可舉者,恐有疑難,故纂啖、趙之說,著《辨疑》。
這就明白地說了《纂例》、《辨疑》是綜合了啖、趙二人的研究成果,並加以
擴大而成的。但其中也包含了陸淳個人的心得,書中多處標明“陸淳曰”即是明證。
至於《春秋集傳微旨》,則先列三傳異同,參以啖、趙之說,而斷其是非。他在自
序中說:“其有事或反經而志協乎道,這雖近義而意實蘊奸,或本正而末邪,或始
非而終是,”介於疑似之間者,並委曲發明,故曰微旨。可知這部書為陸淳自撰。
但每條必稱“淳聞於師曰”,以示不忘本。總之,從三書來看,《纂例》以啖說為
多,《辨疑》以趙說為多,而《微旨》則較多地保留了陸淳的觀點。事實上,三人
的觀點大同小異,無法分述。而啖、陸二人的觀點更為接近。下面就將三人的學術
思想合在一起論述。
二、論麟經別出勝義 疑三傳釋滯指迷
在《春秋集傳纂例》第1卷中,陸淳以8篇文字,比較詳細地敘述了啖、趙及本
人對《春秋》及《三傳》的理解。這是他們學術觀點的總結,也是他們著作的綱領。
首先,孔子修《春秋》的用意究竟是什麼?過去《左傳》學者認為是為了“考
其行事而正其典禮,以上遵周公之遺制,下以明將來之法”,《公羊》學者認為是
為了“將以黜周正魯,變周之文,從先代之質”,《穀梁》學者則認為是為了“明
黜涉、著勸戒,成天下之事業,定天下之邪正,使夫善人勸焉,淫人懼焉”。啖助
卻認為,三家之說都“未達乎《春秋》之大宗”,因此不可能真正理解夫子作《春
秋》的深刻用意。他認為,《春秋》之作,是為了“救時之弊,革禮之薄”。他具
體論證說:
夏政忠,忠之弊野,殷人承之以敬;敬之弊鬼,周人承之以文;文之弊亻寒,
救亻寒莫若以忠,復當從夏政。
夏文化以“忠”為其特色,殷文化以“敬”為其特色,周文化以“文”為其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