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頁(1 / 2)

“可行於當時者”,希望有人推行他這一套主張,目的是要達到百姓富足安康,天

下太平的理想境界。這些主張雖然是為封建國家的長治久安進行設計,而且具有濃

厚的烏托邦色彩,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李翱思想中的民本主義和人道主義特徵,

而且直到今天,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三、斥夷狄之術 中儒家利法

和韓愈一樣,李翱也站在儒家文化正統的立場上,極力排斥佛教。他認為“佛

法害人,甚於楊墨。論心術雖不異於中土,考較跡實有橐於生靈,浸溺人情,莫此

之甚,為人上者所宜抑焉。”[注]他反對興造寺觀,指出“土木鋼鐵,周於四海,

殘害生人,為逋逃之藪澤,”[注]不僅不利於人心,而且也不合封建國家的長遠利

益。在《去佛齋》一文中,李翱較為系統地單述了他的反佛論點。他反佛的出發點

主要是認為,佛法為夷狄之術,不合於中國禮法。

李翱認為,佛法自傳入中國後六百多年,從漢至於今,“無辨而排之者”,使

“夷狄之術”行於中華。特別是一些士大夫,也附會佛教之說,吉凶之禮參用佛法,

使儒家特有的“禮”謬亂,成為“戎禮”。當時溫縣令楊垂撰集《喪儀》,其中一

篇說:“七七齋,以其日送卒者衣服於佛寺,以申追福”,李翱認為這種說法和做

法是以戎狄之法變亂聖人之法,傷禮害道,是不能接受的。

在反佛的同時,李翱重申了儒家禮法不可動搖。他說:“君臣、父子、夫婦、

兄弟、朋友存有所養,死有所歸,生物有道,費之有節,自伏羲至於仲尼,雖百代

聖人不能革也。”這是中華文化的人倫特色,注重親情,達到上下和睦,“故可使

天下舉而行之無弊者,此聖人之道,所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而養之以道德仁

義之謂也。”維繫這種人倫關係的紐帶即仁義道德,是儒家的聖人之道。這種“聖

人之道”是可使“天下舉而行之”的。至於佛法,本來是印度特有的文化,是“戎

狄之道”,不能“使天下舉而行之”。尤其不能推行於中國。佛教徒“不蠶而衣裳

具,弗耨而飲食充,安居不作,役物以養己者至於千百萬人,推是而凍餒者幾何人,

可知矣。”佛教徒不勞而獲,如果舉天下之人都信之從之,那麼天下之人將無衣無

最新小说: 捡到破碎的耽美文男主(校园1v1,弯掰直?) 水深则灵(骨科1v1) 厌度 【咒回同人】禅院家的女人 年级第一吃奶有瘾(高H) 《可恶,又被抓住了》(np sp改后重传) 训狗手册(NPH) 在后宫里开后宫(1vN) 旧瘢(下架重传) 和爸爸的七天(父女 高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