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日、月、星、辰和水、火、土、石之後,天地之體就形成了。有了天地之
體,然後再經過變化,就生成了天地萬物。這個變化的順序如下:
日為暑,月為寒,星為晝,辰為夜,寒暑晝夜交而天地之變盡之矣。水為雨
(水氣所化),火為風(火氣所化),土為露(土氣所化),石為雷(石氣所化),
雨、風、露、雷交而地之化盡矣。(《觀物內篇》)
接著又說:
暑變物之性,寒變物之情,晝變物之形,夜變物之體,性情形體交而動植之感
盡矣,雨化物之走,風化物之飛,露化物之草,雷化物之木,走、飛、草、木交而
動植之應盡矣。(同上)
這就是說,有了天地之體,然後產生晝夜寒暑;然後有雨、風、露、雷;有了
寒暑晝夜,然後產生動物、植物。經過上述變化,宇宙萬物就產生出來了。
說到這裡,要弄清一個問題,就是邵雍所講的產生萬物的“道”或“太極”的
屬性問題。“道”(太極)是物質,還是精神?我們認為,邵雍之作為宇宙本原的
“道”、“太極”、“氣”都是同等程度的範疇。他說:
道為天地之本,天地為萬物之本。以天地觀物,則萬物為物;以道觀天地,則
天地亦為萬物,道之道盡之於天地類,天之道盡之於地矣;天地之道盡之於物史;
天地萬物之道盡於人矣。(《觀物內篇》之三)
作為天地之體的“道”,可以從天地萬物與它的相互關係中看出其物質屬性。
前面講過,天地為陰陽二氣所變,表現為“四時”、“四維”的空間形式,是物質
性的,所以說,“以天地觀萬物,則萬物為物”,“以道觀天地,則天地亦為萬物”,
“道之道盡於天,天之道盡於地,天地之道盡於物,天地萬物之道盡於人”。十分
明顯,這裡的“道”不是精神實體,而是與天地萬物相統一的物質範疇。
在另外一處,邵雍說出了天地之本是氣,認為天地為一氣所生。他說:
本,一氣也。生則為陽,消則為陰,故二者一而已矣。
天,以氣為主,體為次。地,以體為主,氣為次。(《觀物外篇》上)
既然本為一氣,就是認為宇宙的根本是氣,氣表現為陰和陽,陰陽是二而一
(統一於氣)的,那麼,太極生陰陽同氣分陰陽這兩種說法就是一回事了。“天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