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羲反對束書空談,主張“經世”、“應務”的務實學風,在他本人身體力
行、言傳身教的倡導下,影響了清初浙東一代學子,弟子中人才輩出,浙東學術團
之大盛。
康熙十八年之後,宗羲已是年過70的老人了,基本上不再外出講學,但仍著述
不輟,畢力投入名山事業。
黃宗羲不光是博學多才,而且勤奮過人,“年逾80,尚囗囗不休”,真稱得上
是沒身而後已!故一生著述弘富。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在清乾隆年間即已“散亡
十九”(全祖望語),即使如此,今天我們所能了解到的仍蔚為大觀。據統計,黃
宗羲的著作共有112種,1300多卷,字數在2000萬以上,這還不包括《明文海》這類
編選性的東西(詳參吳光《黃宗羹與清代學術》),這裡只能擇其要者略加介紹。
康熙二年(1663),黃宗羲在10年前所作《留書》的基礎上,寫成了《明夷待
訪錄》2卷(原名《待訪錄》),這是宗羲最有代表性的政治思想論著。《待訪錄》
超越了《留書》中“夷夏之辨”的樊籬,探討政治學說中最具根本性的問題,是一
篇批判君主專制制度的戰鬥檄文,它奠定了黃宗羲作為一個民主啟蒙思想家的歷史
地位。
康熙七年至十四年(1668—1675),黃宗羲編選成《明文案》217卷。這8年間,
他四處訪求書籍,潛心搜集整理有明近300年中文人著作,夜以繼日,勤奮工作,終
於編定了這部保存有明一代文章精華、反映其時代精神的文集。書成之日,宗羲曾
自豪地說:“有某茲選,彼千家之文集龐然無物,即盡投之水火不為過矣。”但他
並未因此而滿足,仍然不辭勞苦,以高齡之身繼續奔波跋涉,遊蹤遍及浙江南北,
搜羅明人文集,到康熙三十二年(1693),始將《明文案》擴編為《明文海》,計
四482卷。84歲的梨洲老人對兒子說,《文苑英華》為百卷,而明代作者數量超過唐
代,所以,一非此不足以存一代之書;顧讀本不須如許”(《年譜》),於是又從
中精選若干篇,編成《明文授》62卷,以供家人誦讀。
後人評價此書,說《明文海》“搜羅極富,所閱明人文集幾至二千餘家”,
“可謂一代文章之淵藪。考明人著作者,必當以是編為極備矣”(紀購《四庫全書
總目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