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糖的事情徐平可以不管,他只需要制出來就是了,怎麼賣自然有三司操心,他現在最緊迫的事情,還是保證足夠的糧食供應。糧食的選擇關不多,最實際的還是開水田,種水稻。
邕州地方降雨不少,但地質不保水,滲漏得厲害,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就要興修水利,一處堤壩就是一大片稻田。
興修水利需要什麼?
徐平忍不住自嘲地笑笑,沒想到來到這個地方,自己才發現水泥的重要性。徐平本來也以為水泥是用來修路的,不過這個年代又沒有充氣輪胎,又沒有載重卡車,水泥路並不必要,他一直也不想費那個心思。事情臨頭了才發現自己想錯了,水泥第一重要的是用來興建水利,鋪路才是可有可無。有了水利設施就有了水田,就可以種水稻,就有了充足的糧食。
好在邕州石灰岩眾多,也不缺黃土,燒制水泥的條件還好過京城。
遠處的群山起伏,常年霧氣蒸騰,悶熱潮濕的天氣又已經到來,竹林芭蕉卻頑強得生長得更加茂盛,形成一片片耀眼的綠色。
徐平有些恍惚,在中原那些逍遙自在的日子裡,他從來沒想過靠前世的工業知識賺錢,沒想到來了這嶺南邊陲,形勢卻逼著自己要在這裡建一個小型的工業基地起來。
現實總是不與理想同一個車道,就喜歡在自己想好的車道外,調皮地笑話著自己,樂呵呵地看著自己追在它的後頭。
Ps:作物產量依據的是《扶綏縣誌》解放前的統計,應該與現實情況相差不大。玉米對水的依賴很重,在南方的產量如此,在北方更加不堪,實際上也僅僅只能作為利用不便耕種的小地塊的作物,代替不了本土的水稻和小麥。歷史上的實際情況也是如此,只有工業發展起來之後才能大面積推廣,其它美洲傳來的作物也大多如此,前工業時代僅能作為補充。兩季稻則要到清朝才選育成功,廣泛推廣,此時即使兩廣也只能用其它作物輪作。實際上直到民國,中國農業最發達的蘇南一帶複種植數也不到一,如今的中國則接近一點六,美國不到零點六,也就是說書中的時代土地連一年一季都保證不了,至於多季種植肯定超出時代了,有無法克服的困難。書中農業的部分基於這個條件,千萬不要與現在的中國農業比較,中國現在在複種指數一點五幾的情況下,畝產量也保持在世界第一梯隊,大約相當於歐洲的中等水平,與義大利相當。別說是在一千年前,就是現在世界也僅有極少數的地區能達到中國的水平,實際上江浙一帶的畝產量與埃及等自然條件逆天的地方同處於世界頂端,還要注意中國是多季輪作,改成一年一季畝產會更高。說這些是要讀者明白,現在的中國農業是開了掛的,千萬不要把這當成普遍情況,古代沒有海量的化肥餵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