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過酒,大塊的肉擔上來,魯芳便帶著眾人吃喝。
徐平帶著石全彬不好站在這裡礙眼,便沿著山頂朝北一側巡視。
這兩座小山朝南的一面是光滑的斜坡,北面可就複雜得多了。
離山頂不遠,在山體上鑿出了一個個平台,是徐平安排的砲位。雖然手裡有火藥,也有小鋼炮,但那些東西代價高昂,不可能作為長期防守的武器來使用。徐平給火炮的定位,就是用來作為進攻時奇襲的東西,防守的時候,依賴的還是石砲,他前世所說的投石機。
此時宋軍真正裝備的石砲有各種名目,守城時裝在城樓上的旋風砲最普遍,其實就是能夠旋轉向多個方向發射的投石車。
不過不管什麼名目,這些石砲基本都是用人力拽,大一點的會用牛,既沒有準頭,威力也有限。配重式的投石車實際也是有的,不過要求較高,製作起來也複雜,並不普及。
作為財大氣粗的蔗糖務,自然不會用湊合的東西,這裡的石砲全部都是配重式的,而且經過了徐平的改造。在山頂的背面,第一排是每隔五步設置的一座小砲,第二排是每隔三十步設置的一座中砲,第三排是每隔五十步設置的一座大砲,排列有序,各司其職。
交趾前鋒阮大力猜得是對的,滾木只是山坡防守的開胃菜,後面還有這些大小石砲,還有弓弩,還有最後的噴火裝置,他手裡兩千人根本摸不著山頂。
徐平前世也知道古代有投石車,但對到底是什麼原理卻搞不清楚,直到來到這個世界親眼見過了之後才明白,原來投石車利用的是離心力,並不是以前模糊認為的彈力之類。
知道了原理,徐平便有了改進的方向。既然是利用的離心力,就可以大致計算石彈的彈道,可以算出一個大致射程。就知道到底使用什麼方法才可以把石彈射得更遠,打得更准,發射的頻率更高。
用人力拖拽的投石車是最不靠譜的,尤其是大型投石車用到一兩百人,根本不能控制,基本就是把石彈投出去,飛到哪裡看人品。
徐平改成配重式,使用的配重全部都是預先鑄好的鉛塊,石彈也不是隨便找來的石塊,而是專門開採,經過了修整,每塊的重量都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通過改變配重,使用不同大小的石彈,便可以調整射程,徐平甚至在投石車上刻畫了標尺,讓操作的兵士當作參考。
這樣改進過之後,精度雖然還是與火炮差得很遠,便最少已經能夠控制在一個範圍內,打人是打不著,但打個軍營還是沒問題的。
至於石砲專用的石彈,反正周圍石山到處都是,附近的一兩萬民夫修好工事之後沒有事干,便被徐平派了五千人專門去生產,足夠石砲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