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谷「哦」了一聲算是回應,又問道:「那民女也有些來頭吧,不然徐平一個三司副使去管這些事情做什麼?」
「學士說的是,那民女出身官宦人家,父親是原邕州太平縣知縣,來京城裡述職的時候不幸染病去世。去年邕州破交趾敘功,這人還派追授了官職。這知縣在徐副使邕州任職的時候在手下立了不少功勞,所以照顧他的後人。」
李若谷點了點頭,沒有說話。
張信一這種富貴人家恩蔭上來的三班使臣,因為嫌差事官小職微,事務瑣細,很多人都不注選,閒在家裡逍遙。此時三班院出的闕也張榜公示,允許使臣自己選擇合適的,稱為射缺。這些衙內很多連京城裡的監當官都不做,外州縣的更加是連看都不看。
騷擾官宦之後確實不合適,但如果真按照徐平的建議一下就把張信一踢到鳥不拉屎的地方,那樣就得罪了張家。雖然張耆如今失勢,那也還是建節的國公,難說什麼時候就翻身再起。李若谷雖然不怕他,但也沒理由憑白得罪他。
想來想去,李若谷對勾押官道:「你寫封書,行文到中書,且看那裡怎麼說吧。」
三班院是從宣徽院獨立出來,雖然管的三班使臣是武階,但卻是隸在中書門下。這種不符合常例的事情,李若谷也不接手,又推到了政事堂諸位相公那裡。
三班院裡的公吏很少,不足二十人,這種公文往來本來很耗時間,結果年後幾次大假放過,此時正好空閒,當天下午就把公文送到了政事堂。
下午在政事堂當值的是參知政事章得象,見了這封公文,想起徐平在邕州的時候幫了自己的叔父章頻不少忙,而且那時候也與時任樞密院使的張耆有矛盾,二話不說就在上面批了「可」字,用了政事堂的印,命公吏送回三班院去。
有了宰執批准,李若谷還客氣什麼?查了簿冊找到適合小使臣的缺,一下子差注到東海邊漣水軍去監鹽稅,而且限兩個月內到任。
第127章 這屆言官不行
這種人事任免的公文往來不是秘密,按例要每天關報御史台,讓他們監督。
御史們正商量著明天一起彈劾張士遜的事情,對此根本沒有在意。張耆在朝里當權的時候,他自己不提出來,三班院不會平白得罪他,家裡的親戚都任閒職。現在早已經不如當年威風,哪個會關心邊遠州軍的一個小監當官?
到了傍晚,知諫院孫祖德過來請侍御史蔣堂出去喝酒,順便打聽一下御史台的風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