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陳前昆回頭看了看站在不遠處的徐平,見徐平面帶微笑向自己點頭,不知不覺就有了信心,再次指著桌子上的模型講解。
用手輕輕托住兩輪馬車,陳前昆道:「官人請看,只要把這車托起來,並不需要用力,車就可以自己向前行走。這是個什麼道理?當時我們幾位匠人聚在一起,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後來還是徐副使向我們解釋,車的重量在前頭,這重量可以認為是聚到了一個點上,然後呢,就相當於有這麼個力量在拉著車輪向前動。」
徐平心中暗道,那個叫作重心,自己當時是講了這個概念的,可惜這匠人還是理解不了,也記不住。重心相當於車的重力都聚集到了這個點上,垂直向下,作用到車輪上,就產生了於一個與摩擦力矩相反的重力矩,這時重力就成為了讓車前行的動力。
而四輪馬車的重心在前後兩車軸之間,重力對於後輪相當於車前行的動力,而對於前輪則加大了車前行的阻力,兩相抵消,就沒有兩輪馬車的那個效果了。
其實多少個輪子只是表象,真正關鍵的是要讓重心位於所有從動輪軸的前方,讓重力對從動輪的力矩與摩擦力矩相反,成為車前進的動力,相當於減輕了車的負荷。
用兩輪馬車關鍵就是兩點,馬能夠負重,在這個前提下合理利用重力,把車斗里的載荷分成兩部分,讓馬既馱又拉,從而更加充分地利用馬力。
這是根據役畜的使用特點設計的,像牛不能負重,而牽引力比馬大得多,真正用來運貨就適於四輪馬車的形制。如果使用挽馬,也是同樣的道理。
徐平前世的貨運卡車最能體現這一點,從最開始的全掛拖車,相當於四輪馬車,後來越來越傾向於重載,主流便就改為半掛車了。半掛車別名「披掛」,最大的特點就是重心位於所有從動車輪軸的前方,一是增加主動輪的附著力,再一個利用重力矩減小車的牽引負載,與兩輪馬車的道理基本相同。而那些摩擦力矩很小的車輛,則就沒有這個需求,比如火車之類,一直使用的都是純牽引的形式。
這些力學知識雖然並不複雜,但對這個年代的人來說,想用這個辦法講清楚讓他們明白還是很困難的。徐平只能利用模型,加上自己講解,再加上這些匠人的智慧,讓他們理解並接受這個道理。
陳前昆雖然膽子小,口才卻不錯,一路說下來,清晰流暢。
把話說完,陳前昆向眾人拱手:「小的現丑,不知官人們有什麼要問的沒有?」
人群中的胡宿道:「這位待詔,你剛才說用手把兩輪的車子抬起來,放平了那車便會自己向前走。可是我們用手抬車,胳膊不一樣累?反而用手推車或者拉車,讓它向前走就更加輕鬆一些,是不是這個道理?」
陳前昆笑著點頭:「官人說得對,車抬一會便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