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情形之下,治理黃河實際上必須把海河、淮河和濟水連在一起通盤考慮,不然一切都只能是臨時措施。而這個年代又是歷史上罕見的極端天氣頻發的時期,洪澇不均,幾乎年年成災。往往前一年熱得離奇,第二年又冷得離奇,前一年還是到處抗洪救災,下一年就天下大旱,多災多難的年月。
從這個意義上說,汜水這條不大的小河,對黃河來說卻有重大的意義。無論從什麼方面來看,過了這裡,自離此不遠的汴口算起,黃河就真正進入下遊了。
不過這個年代對這些還沒有清晰的認識,王沿就更加不知道這些,他的心思也不放在這上面。在河北治水數年寂寂無名,也並不全是京城裡的官員無知和嫉妒,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出在王沿自己身上。在河北路開渠,他並沒有通盤規劃,基本上別人提到哪裡,他一想大約不錯,事情就做下去了。報到京城就是,我在哪裡哪裡來了一條渠,至於這條渠為什麼開,要達到什麼效果,實際應用如何,王沿一概不知。
現在把他作為治水專才調來與徐平一起查探河道,實在是難為了他。在河北路開了那麼多渠,他還從來沒有這樣詳細地勘查過,更加不知道怎麼做。
天上的太陽毒辣辣的,田野里已經有知了扯開嗓子沒命地叫,沒有一絲風,整個天地就像凝固了一樣。熱浪在天地間翻騰,無處躲藏。
這種天氣王沿如何走得了路?讓汜水縣裡找了幾個壯漢,架著步輦抬著他,一路流了汜水縣城向著汜水上游而去。
王沿在步輦上擦著汗,一邊看著周圍高低起伏的山林,心裡不停地咒罵徐平。
他是得了什麼失心瘋,一定要修什麼引洛入汴的水道,這種鬼天氣,還讓自己出來受苦。想當年自己在河北路開渠,是多麼簡單的事情,只要大略聽一下哪裡有什麼河,引水出來能澆多少地,大手一揮讓下面人開挖就是了,哪裡要這麼麻煩!
還要勘查地形,還要計算大致的土石方量,還要計算用工數,還要算好開挖的時間,在京城裡面聽到徐平講起這些王沿的心裡就虛了。沒奈何,剛剛調回京城入了館閣總要做些事情出來,只好硬著頭皮來了。
汜水河源於嵩山,上游在山谷中穿行,中下游則進入平原,一路沿著嵩山腳下蜿蜒流進黃河裡去。真正說起來,汜水流經的地方正是山區和平原的交界地帶,雖然沒有特別高大的山,但各種土嶺卻是不少。
王沿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勘查什麼,自出了縣城,只是催著隨從趕路。
從八角鎮便就被撥到王沿身邊的兩個公人張立和周不昧兩人心裡暗暗叫苦,都一樣的是副使,王沿無論官、職還是爵位都比徐平差遠了,看看徐副使,出城便就騎著馬,收拾得整齊,帶著人馬浩浩蕩蕩地向西邊的山裡面去了。再看看怎麼跟著的這位王副使,做在步輦上還叫苦不迭,也不替這些下人想想。他坐著步輦走不快,自己這些人也只好在一邊步行跟著,頂著火辣辣的太陽趕路滋味實在不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