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在歷史上與西夏開戰的時候,明明統兵官全部滿員,甚至還有剩員,滿朝上下卻都感嘆無將可用的原因。可笑的是,那些占著位子的統兵官竟然自己也這麼覺得。等到軍隊出現了缺額,很多位置沒有合適的人提拔上去,偏偏又人才濟濟了。
趙禎從邕諒路那裡抽人補進三衙,又把三衙的軍官派到那裡去鍛鍊,策略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問題就在於,這些新來的人與舊圈子裡的人矛盾如何解決。現在邕州來的人還是勢力太小,無法直接跟三衙舊將起衝突,算楊景宗倒霉。等到後來,如果趙禎堅持自己的策略,這種矛盾會愈演愈烈。
第165章 連夜回京
看著天邊的晚霞,蔡齊搖著手裡的摺扇說道:「鄉下地方,就是一早一晚風景絕美。朝陽和晚霞,在城裡看起來總是失了味道,就是在鄉村看著才好。」
李咨和晏殊兩人連連稱是。這就是詩情畫意,文人最能體會的一種美。
摺扇是徐平送給來自己莊裡的官員的紀念品,這也是他前世的習慣。每次組織完了大型活動,總得給參加人員發點什麼,要麼水杯,要麼帽子,甚至毛巾什麼的。
傳統上中國人一直用的是團扇,或者鵝毛扇之類,摺扇據說是從高麗,也有說是從日本傳進中原,也不知道真的假的。此時開封城裡也有人賣,不過都非常粗糙,是不值錢的東西。至於後來流行的文人字畫扇,此時是沒有的。
徐平算是開風氣之先,用上好的絹,請人畫了花鳥,或者請名家書寫詩句在扇面上,制了之後送給大家做紀念。待制以上的官是名字手筆,一般官員則就是普通畫工畫的了。此時有點名氣的字畫高手潤筆極貴,徐平也鋪張不起。
蔡齊非常喜歡這扇子,一天到晚拿在手裡,頗有幾分徐平記憶里的文人風雅了。
聊了一會閒話,又說回到正事上來。
蔡齊道:「不瞞徐待制,先前在你的場院裡看的時候,只覺得那些紡機織機讓人眼花繚亂,但我也沒有覺得多麼了不起。等到這兩天看下來,才發現短短時間織出來的布堆積如山,這才明白,是前兩天我看得差了。」
「是啊,就是這布賣得再便宜,先前織一匹布用的功夫,現在能織出十匹二十匹來。總起來算一算,還是多出來很多啊。」
李淑剛剛三十歲出頭,神童出身,天聖五年賜進士及第,此時為禮部員外郎、史館修撰。因為是知制誥,兩制詞臣地位尊貴,一直跟宰執和學士這些人坐在一起。但在這些人中,包括徐平在內,無論官還是職都比他高得多,他的話一直不多。現在眼看著事情都已經完畢,也試著發表自己的看法。
晏殊點頭:「現在還只是在徐待制的莊裡,一切並不是很完備。聽待制說,若是把棉花運到三司去,還要快上一兩倍。若真是如此,真要棉花供應得上,一年下來要有多少布?到時汴河裡面,只怕一年到頭都是跑的運布的船。」
要的就是這樣啊,費了這麼多的心力,如果還只是織兩匹布供應京城百姓,徐平可就覺得太划不來了。從下午開始,以王拱辰管下的營田務為主,大規模地推廣種植棉花,三司場務全負荷運轉,徐平也很想知道一年可以織面多少布來。
太陽漸漸落下山去,涼風習習。鄉間的晚風比城裡總是多了一種奇怪的味道,吹在人身上更加舒服,讓人的精神更加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