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河邊貨場,一眼看見的就是堆得山一樣的棉布。河裡碼頭邊停了兩艘船,幾十個工人正來來回回不停地裝貨。一個監工坐在岸邊的大柳樹下,手裡捏了一大把竹籤,裝貨的每搬一次便就到他手裡領一根竹籤。這監工一張黑臉,在這秋風漸起的季節,竟然還油汪汪的滿臉大汗。
見到彭三叔趕著車過來,監工眼睛一亮,扯開嗓子吼道:「那邊趕車的,是不是從鄉下來的?晚上不出城,過來賺些銅錢,回去給孩子買些果子吃也能哄得渾家開心!」
彭三叔一愣,不由答道:「正是從鄉下來,要在城裡過一夜,你那裡有什麼賺錢營生?」
聽了這話,監工的臉笑成了一朵花,塞給過來的工人一根竹籤,抽著空閒對鼓三叔喊道:「看見我身邊的布匹了嗎?運上船去,按數計錢。我看你平時是個做活的,一身使不完的力氣,來我這裡做一夜,三二百文銅錢總是能賺的!」
見彭三叔的樣子並不怎麼熱切,監工忙又加了一句:「若是賣力,五百文也是有可能的!」
五百文可是大錢,尤其是在鄉下地方,能做許多大事,彭三叔聽了不由有些心動。
監工見有戲,急忙又加一句:「都是足陌,都是足陌,洛陽城裡現在不興省陌的!」
徐平每到一地,都想方設法把省陌改為足陌,不然有省有足錢數計起來太麻煩。這事情聽起來簡單,實際上遠不是一句話的事情,若真是容易,這個年代的人又不是傻子,早就改過來了。省陌官方的算法是七十七文為陌,實際上日常的交易中,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慣例,並不是如此整齊劃一。
這些約定俗成的慣例並不是誰心血來潮想出來的,而是因為各種商品真實的價格有一定的換算比例。而官府在收稅等時候,往往是用陌抽成,再加上晚唐五代收稅方式經常變化,歷年積攢下來,要跟官方的經濟管理制度配合,必須使用這種換算。不然就會導致不同的商業行為稅負不同,引起市場混亂。其實不僅僅是百文各地各行業實際錢數不同,就連度量衡也是不同的,布帛一匹的重量,米麥一斗的容量,各地是不一樣的。
以前曾經針對米麥規定過統一的度量衡,官方鑄斗強制推行,結果由於引起了稅負的變化,造成江南米麥種植面積的劇烈波動,又不得不改回來。造成這種結果,還是因為官府的法令規例與事實不符,統一了斗,相應收稅的比例卻不跟著新容器變化,百姓當然會選擇對自己最有例的種植方式。改度量衡和計錢方式容易,新應的法令規例修改起來卻異常複雜,不相適應就會造成民間混亂。
也就是徐平因為前世的見識知道統一度量衡和計錢方法對商業的重要性,願意下這個功夫,其他官員都是能湊合就湊合過去,誰去給自己找這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