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變革已經成了時代的呼聲,《富國安民策》出來,連呂夷簡也能欣然接受。正是因為把握到了時代的脈搏,徐平才不擔心自己的一番心血付之東流。
但是如果不能占領意識形態的高地,不能統一思想意識,改革終究會有波折。徐平最怕的就是政策在別人的手裡變了樣,生財之道成了斂財之術,壞了名聲,自己再從頭來過就困難了。更怕因為政策出了偏差,連帶自己前面的努力也都白廢了。
范仲淹離京,現在由高若訥和姚仲孫兩個諫官同管勾國子監,京城裡也沒有學術上讓人信服的大家,正是搶占意識形態陣地的好機會。讓機會白白溜走,他真地不甘心。
天理人慾合一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理論基礎,用徐平前世的話講,就是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是正義的,是當前施政的主要任務。國事民事合一是繞過義利之辨,官方的利益訴求與民眾的利益訴求是統一的,可以齊頭並進,並不相互背離。這兩句話都能從經典中找出依據,並發展成系統的理論,這正是李覯的拿手好戲。
有了這樣的理論基礎,便就有私利與公利的分別,有了兩者的辨證統一。公利本於私利,而又不同於私利,最終的發展成果還是要落實到私利上去。協調公利與私利的,便就是儒家的根本「禮」,這也是李覯思想的核心。「禮」是原則,法律是具化,兩者之間有根本上的聯繫,又有不同,同時對社會形態起著規範作用。
如果能夠把這些放到現在意識形態的核心位置,那麼改革就順理成章了,不再會因某個人或者某項政策的失誤而半路夭折。
徐平費盡心力編了《富國安民策》出來,書編成,卻又發現這不是自己最緊要的任務了。沒有意識形態的指導,政策可能最後會變了味道,走到自己也說不清的方向上去。只有占領了意識形態的陣地,才可以說是立了萬世之法。
人世間的事情便就是這樣,做成了一件事情,卻發現目標永遠在前方。奮鬥的路上不缺乏成功的喜悅,但總是伴隨著失落,也正是這種失落,予人永遠向前的動力。
第202章 換相(上)
崇政殿裡,趙禎滿面春風,吩咐小黃門上了熱茶,給幾位宰執大臣賜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