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募兵的好處是讓軍隊職業化,進而專業化,禁軍卻只剩下了個職業化,專業化還不如以前歷朝歷代的軍隊。不打仗的時候,沒有專門的人管後勤,打仗的時候便也就同樣組織不起來,只能稀里糊塗準備儘可能多的物資,稍緊張一點還發不下去。沒有專門的人搞行政,一切都只好簡化,組織不起複雜的戰役。更不要說情報偵察等等,全靠過仗時候將領的悟性,有的時候就是聽天由命。至於說作戰組織、進軍等等複雜的參謀工作,對于禁軍來說就是空白。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最大的優勢就是組織能力,結果卻自廢武功,把這長處扔掉了,退化到原始狀態跟人家拼殺,想打勝仗真要拼運氣。
搞不明白,趙禎便也就不多想,左右就是這三千多人,就按徐平說的去做好了。邕州軍畢竟是在他的帶領下打過勝仗的,說的應該有道理。一百多人而已,再艱難也不差這些人的俸祿,萬一徐平說的有用呢?雖然戰事還沒有起來,趙禎對軍隊的事務不懂,但他也能夠看出來,現在的禁軍是真打不了仗。
第284章 新軍
自景祐元年開科取士,到今年已經四年,不能再拖下去。五月趙禎下詔來年開科,六月又下詔同時開武舉,文武科舉正式同時進行。
武舉唐朝就有,並出了一位郭子儀,出將入相,名留青史。入宋之後特別是真宗朝之後,也一直有人提要重開武舉。不過這次真正讓趙禎下決心,還是因為徐平的建議,通過武舉,為新近入京的宣威軍挑選僚佐,開始不同的編制。
這個年代的武舉雖然也試弓馬武藝,但卻不是主要內容,最重要的跟進士科一樣是策論,還有兵法。從考試內容就看得出來,最適合這些武進士的職位是軍隊僚佐,直接當統兵官實際上是不合適的。但尷尬的是三衙禁軍中並沒有僚佐的職位,這些武進士便無所適從。所以歷史上北宋武舉開開停停,武進士很多也改了文官。
到了南宋,三衙體制實際上是繼承的邊軍經略司禁軍,原來的三衙禁軍事實上被廢掉了。經略司禁軍一直是有僚佐官員的,雖然也不完備,好歹有編制在那裡。所以南宋的武狀元一律入三衙做僚佐官員,制度上有了他們的位置,武舉便堅持下來,也出了一些人才。
大規模的軍隊作戰,個人的勇武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最重要的還是組織能力和指揮能力,統兵官的選擇標準顯然不應該是比打架。很多名將之所以能打,是因為他們是從最底層升起來的,在底層的時候特別重要。能打就能多立軍功,就能在士兵中建立威望,從而可以比別人快得多地升上去,比如狄青,比如岳飛。但組織和指揮能力,一直缺乏有效的選拔機制,只能在戰爭中挑選合適的人才。這便形成一個循環,和平時間一久,軍隊的戰力便就飛速下降,非要打上個十年八年,優秀的人才才能成長起來。但打十年八年,整個國家也支撐不住了,這些成長起來的人才又沒有了用武之地。
武舉實際上是一個合適的補充,本來是挑選組織能力和指揮能力的,含金量有多少且不去說,總之有這麼一機制。只是軍隊的制度不配套,武舉也就只能成為點綴了。
京城原有的三衙禁軍顯然不怎麼歡迎邕州來的宣威軍,為了避免衝突,他們被安排在了偏遠的衛州門外。軍營建好後,選張亢為副都指揮使,景泰為都虞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