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堯佐不由皺了皺眉頭:「天災不可測,如果地方沒有積存的錢糧,遇到水早之災,又當如何?朝廷撥付,大多數時候可是來不及。需知人命關天,那時候容不得半點遲誤!」
「回相公,糧是要攢的。這個沒有辦法,手中有了糧,心中才不慌。不許他們積存的是錢,現在大額都是紙鈔,只有花出去才是真錢,攢在手裡對官府來說沒有用的。如果遇到水旱天災,由銀行撥付即可,緊急時候,可以向本地銀行暫時借貸,事後免了利息就是。」
朝廷是管著印錢的,對紙鈔來說,印出來之後花的越多越好,不但不能存在手裡,在經濟系統中周轉的次數越多越好。交易總額上去了,說明經濟越加活躍,三司收到的稅也水漲船高,這才是真錢。不過對於三司之外的官員,要接受這一觀念還有難度,需要時間讓他們慢慢適應。而且在許多官員的心中,總覺得用紙印出來的錢不把穩,一旦百姓不認了就成為廢紙,所以政策一直趨向於保守。卻不知道涉及到全國百姓這麼大的人群,信心分析之類的絕不可以使用一閃念、怎麼想這種主猜人心思的方法,不管是信心的建立還是崩潰,都需要客觀事實和政策做依據,而這正是現在的官員所缺乏的科學觀念。
錢監印錢,銀行和官府使這些錢進入經濟流通領域,以三司鋪子為骨幹的官辦商業機構再利用制出來的貨物把錢回收,完成一個大致的經濟循環。會影響貨幣信用的,是三司鋪子利用貨物回收紙幣的能力,只要三司鋪子經營健康,紙鈔就不會貶值。反過來一旦用紙鈔買不到三司鋪子價廉物美的貨物了,哪怕官府說得天花亂墜,也無法保證紙幣的信用。
本來沒有三司鋪子,官府保證紙幣信用的方法是用稅收等手段回收。但徐平在三司的政策一直是儘量向外花錢,收錢是從城市的工商業收,而對於農村兩稅,稅賦則儘量收取實物,甚至撥出專款用紙鈔收購糧食等實物。稅收回籠貨幣的手段,便就大打折扣了。
農村商品經濟不發達,這種情況下一旦把稅賦貨幣化,會極大加重農民的負擔,特別是加重底層農民的負擔,引起社會不穩定。因新政引起社會動盪,是徐平所極力避免的。
這就是先發者的優勢,如果現在世界上已經出現了成熟的商品經濟為主的國家,國際大市場有了框架,後發者便就沒有這麼從容。為了發展工業,取得對國際市場的已有商品的相對優勢,就只好從農業中吸取利潤補貼工業。現在世界上根本沒有競爭者,就不需要採取那些極端措施,發展工商業的同時,對農業進行鬆綁是可行的。而且作為先發者,是從最容易賺錢的輕工業開始的,重工業發展使用的是輕工業的積累。
編《會計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把這些經濟規律表現出來。大家都是聰明人,只要放下了固有的印象,自然就能夠認清這些經濟活動的本質,總結出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