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眾大臣沒人說什麼,韓億接著道:「樞密院已著人知會山遇惟亮,自真廟時趙德明稱臣納貢,四十年朝廷不招納党項亡臣,不可能對他破例。但山遇惟亮因為與元昊有隙,還是不顧本朝所說,把家室焚燒一空,帶子女族人三十餘人投到保安軍。郭勸和李渭因為山遇惟亮不請自來,如果納他,則與党項交惡,不可因一人而使兩國交兵,所以上奏請送回惟亮。樞密院覺得他們通曉邊情,說得也有道理,便傳宣務令邊防安靜。」
翰林學士夏竦問韓億:「務令邊防安靜,樞密院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是不是授權給邊將,如果山遇惟亮不願回,就械錮起來,強行送回去。」
韓億道:「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山遇惟亮也總是講情理的人,會明白朝廷苦心的。」
夏竦冷笑:「在下只是問,如果山遇惟亮一定不願回,樞密院打算怎麼處?」
左右看看,張士遜和盛度都像沒有聽到一樣,垂目靜坐,顯然不想回答,韓億隻好硬著頭皮道:「樞密院當然不想發生此種事,惟亮實在不回,邊將自行處置即可。」
「什麼叫自行處置?把人抓起送回党項是自行處置,把人殺了也是自行處置,在邊地妥善安置也叫自行處置!密院如此說,就是把事情推給邊將,尸位素餐了?」
夏竦問得尖刻,讓徐平也覺得意外。夏竦奸詐,人人皆知,與胡旦、丁謂、王欽若等人類似,俱都是有才而無行。這種人,不關係到他自己切身的利益,按說不應該關心這種朝政,今天怎麼一反常態?想了好一會,徐平才有些猜到夏竦的心思。
趙禎親政之前,夏竦曾經做了七年之久的樞密副使,那時他尚不滿五十歲,宰相唾手可得。哪裡知道皇帝親政之後,被貶出朝堂,就此與宰執的位子無緣。這次回到京城任翰林學士,夏竦眼巴巴的看著政事堂里的位子呢。只是現在政事堂里的人輕易動不得,只好先把眼光放到了樞密院。乘著徐平要求重議山遇惟亮之事的機會,夏竦打的主意是藉機讓樞密院的人下不來台,好把別人踢出去,自己坐進去。
夏竦二十歲那一年,與契丹的戰事中父親夏承皓戰歿,他被補錄為三班差使。他不想做武職,以自己的詩文謁李沆,其中一句「山勢蜂腰斷,溪流燕尾分」為李沆激賞,改為丹陽縣主簿。這一句也是夏竦詩作的傳世名句,充分代表了他的風格。景德四年,夏竦二十四歲,中賢良方正制科,從此官路步上坦途,剛過四十歲就做到執政。
如果單單以才能論,夏竦可謂出色。詩自成一格,文專精四六,為集歷代四六文之大成者,與晏殊同為此時的時文領袖。在地方為官,政績傑出,與同齡人比起來可謂鶴立雞群,入樞府為宰執算眾望所歸。壞就壞在,他的小心思太多,而現在不是丁謂、王欽若的時候了。大家被那兩個人禍害慘了,現在滿朝上下都防著這種人,讓夏竦有志難伸。
夏竦有資歷,有才能,可偏偏每次宰執出缺,他望眼欲穿,就是落不到自己頭上。這次終於明白過來,徐平既有皇帝支持,現在三司又勢大,不如借一次他的勢,對樞密院落井下石,說不定就能重新回到樞密院的位子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