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要聽的就是這些,示意徐平接著講下去。
「一曰西守東攻。即西路固守鎮戎軍,堅壁清野,讓漢人民戶和蕃胡熟戶全部內遷到鎮戎軍以南,以一兩萬禁軍固守鎮戎軍。一城之地,後方可以保證錢糧不缺,即使党項出數十萬大軍,也無可奈何。同時東路以延州為中心,集中大軍,並於一路,鐵錘砸開硬胡桃,其他一概不管,全力向興慶府進軍。以現在三司布置,可以支持這一路二三十萬禁軍出動,集中起來,與党項決戰。蕃兵再強,元昊把党項的男丁全部都招入軍,也無法抵擋本朝二三十萬禁軍的攻勢。只要攻戰興慶府,則可一戰定乾坤!」
集中兵力,強行決戰,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純粹以勢壓人。軍隊的組織力不行,調度、配合什麼都說不上,只好用笨辦法。以前用不了,是因為幾十萬大軍的後勤在那種地理條件下無法保障,現在經過三司的努力,已經可以用了。
李迪聽得連連點頭,笨辦法雖然笨,但最可靠,正對他這些老臣的胃口。
徐平接著道:「第二策,是東守西攻。即西路以延州為中心,高築城,廣積糧,屯重兵於此一城,同時策應麟府路。同樣堅壁清野,遷民戶入內地,讓党項來野無所掠,只能頓兵于堅城之下。西路則以永興軍和鳳州為支撐,依託涇水和渭水的水運,可以在涇原路支撐二三十萬大軍。大軍並為一路,出鎮戎軍,循秦漢討胡故道,直擊党項!」
第二策其實與第一策基本一致,只是換了攻守方向而已,大的原則不變。
「兩策比較起來,當以第二策為上。因為若是從東路進攻,還要提防契丹在關鍵時出我軍側背,策應党項。若用第二策,吐蕃對本朝一向恭順,並無此憂。」
陳堯佐道:「這兩策有些道理,不過,為何不兩路齊出?則党項必顧此失彼!」
徐平搖了搖頭,只說了三個字:「做不到。」
不說兩路同時出動二三十萬戰兵,大宋沒那麼多兵可以用,關中的物資調運也支撐不了。這幾十萬可是戰兵,並沒有計算輜重兵和民夫,此時天下只有大宋有這個能力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