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其他蕃兵,則按照兵樣,身高、體重、力量等進行挑選。實際上就是這個年代簡單的體檢,古今一脈相承,禁軍早有成法,照著做就可以了。
揀剩下的蕃兵,因為他們來的熟戶地區已經並帳為村,也不再保留蕃兵的番號,直接改為鄉兵,由秦州地方州縣掌握。有賊寇來則依靠寨堡防禦,平時則正常務農,農閒的時候訓練教閱,實際上就是這個年代的民兵,是宋朝內地正常的制度。
作戰以野戰機動的禁軍部隊為主,地方廂軍配合,鄉兵作為補充。整訓完成後,禁軍缺員則從廂軍中揀選,廂軍缺員則從鄉兵中補入,鄉兵缺則從民間壯丁中補。如果遇到戰事,則禁軍作戰,廂軍保障後勤安全或應付一些不重要的戰鬥任務,鄉兵保家園。
這是本來禁軍、廂軍和鄉兵劃分的原意,只是後來禁軍和廂軍戰力嚴重退化,使得鄉兵的戰力突顯出來了,從而使改募兵為徵兵的思潮興起。軍隊的職業化、專業化是正常的發展規律,徵兵制並不能挽救軍隊的危機,還是要對症下藥才行。
在徐平前世,這種組織結構有一個名字,叫作「三結合」,曾經在各種戰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制度是死的,只有把制度的潛力發揮出來,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看看天色還早,徐平對石延年和王途道:「左右無事,我們便一起到納質院裡,交待一番。那裡的一些事務,也要看看安排得如何了。」
石延年知道徐平最近事務繁忙,見他還要抽空到納質院去,不由好奇:「節帥,納質院裡關的左右不過是一些蕃落質子,多是熟戶。要作亂的禹藏花麻所部並沒有人在那裡,怎麼想起來要去看?你軍務繁忙,若是沒有其他的事,我帶王途過去即可。」
徐平笑了笑,對石延年道:「納質院裡不只是關著質子,還有張載在那裡搞井田制,有點意思。井田推向全國自然是不可能,但對營田務來說,合不合適又是兩說,該去看看。」
井田制是不是周朝真正實行的制度,廣不廣泛,還要兩說。真正把這制度提出來,上升到天下根本的高度,應該是始自孟子,所謂「仁政必自經界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