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祥點頭應諾,徐平的意思很明白,以後秦州的馬監要由范祥這個通判來打理,石延年管另外一攤。放牧不一定要遊牧,只要生產力水平起來,技術跟得上,定居或者半定居一樣可以放牧牛羊馬匹。營田務在秦州開墾荒地之後大規模種植苜蓿,今年種子已經廣泛流傳出去,很多村子周圍都被農民撒了種子。苜蓿是優質牧草,而且在早春青黃不接的時候還能救災,那時候的苜蓿嫩苗是非常好的食物。苜蓿種植有了規模,可以收割了之後製成乾草,在秋冬季節作為牲畜的飼料,配合農業發展起來之後提供的糧食精料,很多牧民就沒有了遷徒的必要。對於中原王朝來說牧民難以管理,最關鍵的就是他們遷移不定,一旦定居下來,官府便就可以跟對待農民一樣對他們編戶齊民。
將來從馬銜山、天都山一線把大宋的勢力範圍推到黃河以北,還是會面臨對治下牧民的管理問題,如果不能讓他們的居住地固定下來,就只能羈糜,數百年後又一個輪迴。要想徹底解決北方的遊牧民族南犯,只能用各種辦法,實現跟中原一樣的編戶齊民。
第149章 制度和人手
原經略司判官田況調為寧朔軍副都指揮使,徐平上書要求朝中新派判官來,並推薦了曾公亮。趙禎經過權衡,最終答應了徐平的請求,派曾公亮任秦鳳路經略司判官。曾公亮在朝中編兵書,算是知軍事,而且兼任天章閣侍講,為趙禎講解經義,算是他熟悉的大臣。
做皇帝的,總是免不了向邊地派出自己熟悉覺得信得過的臣僚。沿邊數路中,其他幾路趙禎很難這樣做,文臣經略的屬官是他們自己辟的,武將根本就排斥文人參與軍事。只有徐平這裡來者不拒,還會主動要求朝中配屬官,趙禎的親信便就大多塞到這裡來。
徐平在西北,打勝仗滅党項是目標之一,戰爭中重整軍事文化和制度是目標之二,他要的人才是有高的文化水平的人,其他都在其次。不會打仗,那便去學,只要用心在這裡總能學會。在學習的過程中,新的軍事文化和制度也就宣揚出去了。而且以現在徐平的地位,也不用擔心官員到了秦州悛怙難制,現在朝中除了幾位老臣,沒人敢在他這裡撒野。
徐平在朝中的基本盤,本來是以三司官員為主的財政專精的文臣,到了秦州之後又多了新軍制中成長起來的將領。隨著戰事的進行,秦州管轄的事務越來越複雜,這兩部分官員開始有交叉,他們將來會成長成什麼樣子,徐平的心裡也沒有底。
曾公亮的到來,使秦州軍的正規化再進一步,各種制度開始系統化,並形成成文的條例。或許將來的兵書中,秦州的新軍制將成為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