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層面,樞密院和三衙的格局是不會變的,不管徐平在秦鳳路立下多少功績,中央的軍制改革,還是要在這個大框架下進行。軍制改革,要想推向全國,徐平還要給出一條如何適應樞密院、三衙分掌軍令、軍政的道路,如經略司一樣政、令合一是不可能的。
此時李璋所做的,實際還只限於樞密院對新軍制的適應,三衙並沒有涉及。諸位宰執對新制態度謹慎,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
第166章 前線指揮
趙禎對現在的境況心知肚明,他沒有大刀闊斧改革的魄力,並不表示他不明白。作為皇帝,他更加不允許軍政、軍令合一再出現強權的軍事衙門,重現五代悍將輒自廢立的事情。邊疆幾路可以這樣做,是為了應對戰事,中央層面是絕對不允許的。說到底,沿邊數路的都部署是從宋初的行營演變來的,發展到現在的經略司政令合一,不過是因為戰事長期化不得不如此。本來是臨時任命的出征大帥,因為戰事連綿幾十年,無法班師,最後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帥營依然設在那裡,只是帥臣不斷更換,這才是經略司的本質。
打了個哈哈,趙禎說道:「徐平屢次上奏,言今年秋冬的戰事必在秦鳳、涇原、環慶三路,沿著葫蘆川兩岸谷道爭奪。以前朝中還有疑慮,如今看了沙盤,才知道徐平是因何這樣說。若是朝廷沿葫蘆川兩岸,北向奪下天都山,再控左側馬嶺水一路,則興、靈兩州就對本朝門戶洞開,出大軍可直搗其腹心。自環州西北出青崗峽,自古便為去靈州大路,最為便捷。然此路須過瀚海,出峽谷後斥鹵遍地,無溪川水源,古時城廓又廢棄,大軍難以通行。惟有葫蘆川一路,地方開闊,水草豐美,糧草便給,最利大軍行進。是以本朝要擋住番賊難下,則必牢牢控扼鎮戎軍,番賊縱間道而來,也不能久留。本朝大軍要北向前出擊賊,也依然要沿此路行進,此是兩漢經略河西、河南之地的根本所在。」
這是李璋從徐平那裡學來之後,回京城之後跟趙禎幾次三番說過的話,趙禎已經牢記在心。現在趙禎的心裡,已經把涇原路看成了跟党項決戰的關鍵,現在看了沙盤,愈發加深了這一印象。自關中去靈州,最近的大道是馬嶺水,環慶路實際上就是馬嶺水流域,這也是自古以來的大道。不過這一路要過幾百里瀚海,古時在瀚海中建的補給城池,此時已經荒廢,這一條路要打通必須要重新找出水源,並在路上的水源地修建城池。而馬嶺水本身就是苦澀難飲,支撐大軍不易,再加上出川谷後的瀚海,這個年代已經無法通行。環慶路北出的大道已廢,僅能夠阻擋党項南侵,要北向只有沿葫蘆川谷道了。
李迪帶著老花眼鏡,彎腰沿著沙盤的四周,仔細看了一遍,摘下眼鏡道:「徐平此話委實不錯,大軍出擊,必然要沿水草豐美的道路前進,不然糧草不濟,沒有飲水,大軍不戰自潰。現在沿馬嶺水北上的道路早已廢棄,僅能作奇兵之用,惟有葫蘆川可用。」
一眾宰執點頭稱是。李迪年輕時即有洞曉兵事、韜略過人之眷,真宗皇帝曾經稱他「真所謂頗、牧在禁中」。他那一榜進士也確實出了不少文武兼通的人物,除了他這個狀元,還有後來轉任武職的劉平,與劉平一樣好談兵法的張存,李迪的布衣之交、通孫、吳兵法的陳貫,陳貫也是文彥博的岳父。至於其他劉隨、將家子李渭等人,更是多經武事。李渭已經因為與郭勸處理山遇惟亮一事不妥而被貶,而劉平在三川口敗後被黃德和誣告沒有立即下定論,都跟這一幫同年的幫襯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