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禎為什麼選徐平做宰相?指望著他主持朝政改革。要做這個改革者,就要有改革的自覺,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會得到什麼,會失去什麼。明白了,事情才能做好。
徐平前世,政治課告訴你,上層建築包括政治結構和意識形態。但歷史課,卻只給你講政治結構,而不講意識形態,凡涉及意識態的,都是一句統治階級的虛偽。古人當然有意識形態,也確實不宜在普及教育中講這些,不然會造成意識形態宣傳的混亂。但如果就此以為普及教育中學到的那些,就可以到古代來教訓人了,那就大錯特錯。僅僅憑著那些知識,不要說來做宰相,現在的任何一個學士,或者是將來會成為學士的人,都可以在辨論中把你扇成豬頭。不要說改革,用不了多少日子,就會被交章彈劾趕下台去。
以前在三司,徐平所進行的制度更改,只要講清楚利弊,說服了宰相,宰相們自然會把那些制度措施納入到統治體系當中。現在自己做宰相,自己來把關,那麼每項制度更改都要跟意識形態掛鉤,符合意識形態,不然就會引起無數的爭吵。
前世學歷史,講歷史上的改革,都會列出一個改革派,一個保守派。改革成功,便就是改革是大勢所趨,無可阻擋。改革如果失敗了,則就是反動力量太強,扼殺了改革。改革者永遠是好的,保守派就是反動派,是壞的。
真是如此嗎?徐平自己來當這個改革者了,可不敢這樣想。把反對者當成反動派,使用激烈的手段來消滅,只能激化矛盾,形成黨爭。最終不但改革會失敗,還可能引起國家的動盪,出現無法收拾的局面,遺禍後人。
確切地說,改革中的革命派和保守派都是對的,也都是錯的。他們都有對的一面,因為不全面,也都有錯誤的一面。最壞的情況,就是激烈對立,為了醜化對方,把對的一面都扔掉。幾個來回,好的全都沒有了,壞的全都保存下來,大家一起滅亡。
只有充分地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與反對者不斷地調和,尋找出最合適的道路,才能夠改革成功。一切都講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改革者與反對者是無可調和的鬥爭,無助於事情的解決。改革主持者當高屋建瓴,總攬全局。
歷史上的王安石變法,便就是慘痛的教訓。那場動盪離著這個年代並不遙遠,保守派的主角司馬光已經出仕,改革派的主角王安石就在本科的舉子之中,是因為父親去世守喪才耽誤幾年。因為王安石格外出色,還有幾位大臣特意向徐平提起過。
講王安石變法,一種是把一方看成君子,另一方看成小人,是君子小人之爭。另一種是把兩派按階級劃分,保守派代表了大官僚大地主階級,而改革派代表了寒門小地主。
君子小人之爭自然不值一駁,把地主階級之中再劃階級,也同樣毫無道理。地主不管是大是小,同樣都是剝削階級,只有地主階級、自耕自食的小自耕農和被剝削壓迫的僱農之分,同一個階級內,沒有階級矛盾。實際歷史上的情況是,很多父子兄弟就是分屬新舊兩黨的,新舊兩黨中很多對立的人就是出自同一個家庭,牽扯其中的很多人是親戚。
徐平前世位於社會下層,見多了小工廠小業主,他從來沒有感覺出來小工廠主對僱傭工人就更溫柔,更體貼。認為小地主就會偏向農民一邊,實在是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