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失義,忘天下之根本在於百姓,在於天下治亂。聽諂言,用佞臣,以一己之歡而置百姓生死於不顧者。天子於百姓,念茲在茲,大義在焉。處深宮而不知百姓疾苦,大義失焉。以百姓為本,廣聰明,查百官,而究天下治亂之績,天子之職也。」
「天子之義,顯於天下。宰相之義,顯於百官。百官之義,顯於胥吏。宰相示義於天下,人主疑之。百官示義於小吏,百姓難存。胥吏示義於百姓,朝廷法度不行。何也?怨歸於己,恩歸於上者。各守其職,大義存焉。」
「仁義在,縱國有一時之難,不致覆亡。故曰,道以守成。仁義不失,不亡天下。仁義失,天下危矣。縱有挽天之術,仁義不復,天下終不可救也。」
「臣受命為宰相,以仁義大道佐君王,以固江山。以小術施政,而求治績。大道以守成,小術以興國。臣以小術理國政,願陛下謹守大道,時時查之。」
第17章 自己的路
吳育把自己整理好的徐平先前奏對內容,拿給趙禎和徐平看。由於匆忙,他只是把徐平的話聯綴起來,稍加整理,沒時間過多潤色,是以帶有強烈的徐平風格。
趙禎看罷,想了一下,突然大笑,對徐平道:「宰相一向待人謙和,凡與宰相引座交談之人,無不言宰相有君子氣度。然與宰相共事之人,則說言辭雖謙和,然於公事持之甚堅,共事者難。先前與宰相坐而論道,朕有此感,然並不難也。至著之文字,才知百官所言極是。對公事持之甚堅,宰相用心於事,勇於任事也。過之則為執,宰相謹記!」
徐平捧笏躬道:「臣之過也。過不能自查,臣之失也。謝陛下提點。」
這是徐平一直以來的毛病,與人相處和和氣氣,但一旦涉及到公事就過於強勢。對上對下都不明顯,而同僚就會覺得難以共事。君與相不是完全的上下級關係,是一種在上下級關係中的合作分工。徐平做宰相,趙禎也開始感覺到徐平的這個毛病。好在趙禎嚴於律己,做皇帝能夠深自克制,對徐平的強勢,感覺不深。等到把言論一形諸於文字,這種感覺就一下子強烈了。論治國之道和理國之術,徐平幾乎是以一種不容置疑的態度在說。
漢太祖在秦末亂世,馬上取天下,當國之後求賢士大夫共治國家。到了宋朝,繼承了這個傳統,而且面臨內憂外患之時,鑑於前朝外戚、寺宦之禍,對士大夫愈加倚重。
把士大夫視為一個階層是不對的,這既不是地主階級,也不是讀書人,雖然他們大多是出自於地主階級的讀書人。士大夫是求賢,而不是對官員的任能,兩者有根本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