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辨之後,晏殊請辭。趙禎再三挽留,晏殊終究是不敢居徐平之上,去意堅決。
徐平以兵部尚書、昭文館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岐國公,拜首相。
晏殊以兵部尚書、監修國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次相。
章得象以吏部侍郎、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三相。
三相之下,杜衍、陳執中、程琳三人為參知政事,一起組成宰執執政集團。
呂夷簡知樞密院事,龐籍同知樞密院事,明鎬、夏竦、丁度三人簽署樞密院事。
依徐平建議,由參政程琳和簽署明鎬一起,著手對禁軍進行改革。政權凝聚人心,一定要牢記,天下之人皆為己民,切不可在裡面找自己人,不然就劃出了外人。這是從唐朝用胡人為兵,留下來的血淚教訓,外人怎麼可能得民心呢?如何讓他們感到是自己人?臨之以義,一切示之以公,這就是公義。
徐平前世,一邊講為人民服務,一邊強調政權是無產階級當政的政權,就是在人民中找人民,自然也就劃出了外人。資本家和富人覺得自己是外人,等到賺夠了錢,就想著跑到另一國去,去找把他們當自己人的。
議會、君主立憲等等政治制度,是滅亡了羅馬的蠻人,從羅馬文明的垃圾堆里翻出來的文明碎片,用以推開了近代化的大門。這是羅馬的文明記憶,並不是世間當然之理。他們用這些文明碎片進行了思想啟蒙,推開了近代化的大門,完成了工業化,打遍了全世界。
地球上不只存在一個羅馬,等到大潮退去,各個民族重新進行自己的思想啟蒙,政治還是要貫穿自己的道理。沒有道理的政治,難以獲得全民的認同。
徐平來到這個世界,用了十八年去了自己心中之鬼,用自己前世經驗,鞏固了那扇推開的近代化大門。至廷辨,大宋的思想啟蒙已經完成,工業化就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