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道:「官不與民爭利是不對的。若說官員不許與民爭利還有道理,朝廷不與民爭利是何道理?治理天下,朝廷總是要用錢糧。節流總是有限度的,若是無處不可省,朝廷也就可以不要了,是也不是?又要輕徭薄賦,又要不與民爭利,朝廷的錢糧從哪裡來?總不能憑空變出來。我在三司多年,明白了一個道理,凡不加賦,不爭民利而讓朝廷日用自足的辦法,大多對天下有更大的害處。節流不能夠空講,應當詳列條貫,一年哪些錢當花哪些不當花。節流是在列條貫的時候,而不能條貫出來之後,再空口去講。是以一年朝廷就用這麼多錢,不去奪民利,便就要加賦稅。所謂爭民利,爭的是勢力人家,工商大戶的利。真正細民的利,本就沒有,又向何處爭去?」
「加賦稅,天下之民,無論貧富,均受其害。三司營場務,是從富戶手中爭利,都一樣是用作朝廷治天下之費。何者可取,何者不可取,顯而易見。」
「由此可見,三司營場務本就是為了不苛求錢糧於細民,營利只是手段。是故不當捨本逐末,死守三司之利不放。之所以要把小的官營場務發賣於民間,是因一切皆在三司手中,難免年深日久,事事苟且。因何?三司只要滿足朝廷之費,便就足夠,以一定本錢賺出儘量多的利錢,並不苛求。而只有百姓得利,手中有錢,所需之物才會愈來愈我,才會要天下盡心求治生產。此是放水養魚,於天下有利。」
「天下產業盡集於三司,固然不可,三司手中無產業,一切求於細民,也是不當。其間分寸拿捏,便是朝廷之政合適不合適。此次鞏縣要建大車,便是如此。三司因為匠人的一切本於場務,不許其為私人會社效力固然不當,任其隨意施為也是不當。是以,臣以為當讓鞏縣那個私社,與三司妥善商量,給出如何價錢,三司允其用自己的技術,用自己下屬的場務來制大車為是。只要價錢商量得妥當了,此事可行。以後若有同樣的事情,皆可沿用此例。民間會社之間,也可比照辦理。」
簡單地說,技術轉讓費、專利費、市場准入,都是有價錢的。只要其他會社給得起價錢,便就應當讓他們做。三司不能搞行政壟斷經營,而要主動參與市場競爭。三司有國家資本支持,有各種各樣的優惠政策,競爭不過就有問題了。
徐平提出的這個辦法,首先獲得了呂夷簡的同意。這就跟禁軍的改革一個道理,把朝廷的某一部分搞成封閉集體,跟社會隔絕開來,早晚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弊端。不但是耽誤了社會發展,還形成了不融入社會的特殊人群,百害而無一利。
三司的產業,同樣要跟社會的其他產業一樣,僱人經營,僱人管理,僱人作工。產業是經濟組織,不是政府衙門,一切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官方只要掌握財政權和人事權,其他事務可以放手,比照民間的會社經濟管理就是。
這些產業獲得的利潤,可以投入到社會的各項事業中去。用這種手段來籌措政權管理天下的一部分費用,而不要事事都靠稅賦。稅賦一加一減,無不引起天下震動。不如用這種手段,儘量減小因為經濟波動,而加在天下百姓身上的負擔。政權當向人民示恩,而儘量避免採用加稅的辦法,引致民眾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