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那些倫理的熱門話題,同性戀是如此,菸草是不是罪惡是如此,讓人上癮的麻醉品正不正當是如此,包括大麻,應不應該合法都是如此。人的社會性表現出社會現象,社會現象會反過來影響人的社會性,個人和群體相互影響,相互改造。把一個方面認為是正義的,另一個方面認為是邪惡的,便就走上了不歸路,終將邁向萬丈深淵。
歷史上從晚唐開始的儒學復興,最終走上了否認人的生物性,認為一切生物慾望都是惡的,形成理學,就走上了不歸路。把存天理滅人慾,放在剝離了人的個體特質,只存人的群體特性的政權當中,是正確的。把理學推向社會,以禮求德,則就背道而馳。
當徐平穿越了千年的歷史長河,再看這個時代的文化,就與前世的理解完全不同。在這個意義上,歷史上的王安石達到了其他人無法企及的高度,以至於無人理解。
與王安石相比,他的老對手司馬光最多只有中人之資,面對王安石這個與他一樣用功的天縱之才,學術上只能被死死壓制。普通人付出辛勤的汗水,一樣可以成為大家,但以為大家就是學術的頂點,要去打倒那些自己理解不了的人物,就會拖文明的後腿。
與王安石講道理沒一個人是對手,但對他的主張不能理解,最終他的改革做成了一鍋夾生飯。當文明慢慢退步,甚至沒有了文化的文人編出各種各樣的段子,來嘲笑他。這是文化退步,文明最終慢慢消散的悲哀。
徐平不希望自己成為歷史上那個失敗的王安石,他的每步改革都小心翼翼,儘量維持住人心,維持住正在形成的中原文明的認同感。對內施仁政,對外興義戰,而不反其道而為之,就是為了這個目的。人不是神,漢文明連天命都放棄了,怎麼會再去認一個神。你想的未必就是正確的,不管你怎麼篤定,都可能會錯。甚至你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是對的,做下去也可能是錯的。人就是這樣,你有什麼辦法?
仁政不一定溫和,暴政不一定殘酷,仁和暴不是用手段來區分的。仁政,就是時時注意人心向背,施政向著增加認同感的方向去。哪怕有時候要走彎路,也是正確的彎路,不能夠一步跨過去。制度和政策,一直在個人和群體、人民和政權的互動中進行,而不是由一方做決定。不管是哪一方來做決定,政權不理人民的聲音是暴政,完全由人民來決定同樣是暴政。找到中間的平衡,便就是合格的政治家,不然政治的變革最終還是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