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敬應允到:“無妨,你儘管直言。”
寧硯這才將自己心中的一系列的想法娓娓道來,至於到底能不能在實際中進行,夏敬肯定也會有相應的判斷。
“首先應該擴充糧源。賑銀賑糧目前雖足,但畢竟有限,然災民量巨,消耗尤甚。府城富庶,而且受災最輕,富商巨賈數不在少,無論前朝亦或是今朝,都有從民間富商募集錢財,賑濟災民的做法,但收效甚微。”
“商人圖利,而少有家國天下之心,獨善其身易,而兼濟天下難。所以可以順勢為之,以利誘導。商人位低而家富,能吸引他們的無非升位而已。但如東漢靈帝賣官鬻爵,實為下下策,有損國祚。”
“而科舉則不同。若給予商人子弟入學讀書,參加科舉的名額,不但能換來他們的捐銀,還能為朝廷擴大納收英才的範圍。”
大涼商貿繁盛,國庫收入有相當一部分就來源於商人,與宋朝的情況特別類似。而宋朝開放了商人子弟參加科舉的限制,在大涼也會是遲早的事情。
而這一次就是一個契機,一個能帶來雙贏局面的契機。
“其二,要著手調控糧價,糧商此刻能漫天要價,無非一個字,‘缺’而已。朝廷設常平倉,谷賤糴,谷貴糶,以此來穩定糧價。但如今常平倉已空,無可糶之糧,就需另謀他法。”
“成都府毗鄰潼川府,賴都江堰庇護,常年糧豐,糧價穩而低。而如今潼川府糧價數倍於成都府,若使人告知成都府糧商糧價,巨利驅使之下,他們定會攜糧往來潼川府。如此,米糧盈溢之下,則谷貴之難可解。”
夏敬越聽越有意思。對寧硯說的這兩點,他覺得簡直是妙之又妙。朝廷幾不用出力,僅僅是調動民間商賈就解決了很大的問題。
他不禁開始佩服起蕭旻的先見之明來。此子果真有大才,潼川之行帶上他,實在是明智之舉。
“其三,以工代賑。潼川府如今百廢待興,民房暫且不提,官衙、官倉積蓄重修、修繕,如此何不招募城外難民以用之。”
“一則難民可憑己力得糧得財,二來官府可恢復官署官倉。同時,可以召集附近寺廟主持僧人,告諭:災荒年間民工工價最低廉,寺院可以趁此時機大力土木,重整寺廟。”
“用這樣招工的方式來代替純粹的賑濟,不但能達到救助難民的目的,還能用較小的代價和較快的速度來進行災後的重建。”
“好!”夏敬眼中大亮,一掌拍在了桌子上。“好一個以工代賑!又一個開先河之舉!寧清墨,若此舉可成,潼川賑災,我給你記首功!更保你回京之後,再進一步!”
寧硯不驕不躁的拱手道:“清墨多謝大人抬舉。”
“還有嗎?你繼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