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 :“女弗能救與?” 對曰 :“不能。”子曰 :“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 乎 ?”(三) 此季氏即康子。古禮,惟諸侯始得祭其境內之名 山大川。季氏旅泰山,是其僭。冉有不能止,孔子非 之。 冉子退朝,子曰 :“何晏也?”對曰 :“有政”。 子曰 :“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十三) 其時,魯雖不用孔子,猶以大夫待之。故孔子亦 自謂以吾從大夫之後也。冉子仁於季氏,每退朝,仍 亦以弟子禮來孔子家,故也子問以今日退朝何晏。又 謂若有國家公事,我必與聞之也。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 “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十一) 孟子: 冉求為季氏宰,無能改於其德,而賦粟倍他日。
5
孔子曰 :“求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之歸老於魯,後輩弟子從學者愈眾,如子游、 子夏、有子、曾子、子張、樊遲等皆是。孔子謂小子 鳴鼓攻之,當指此輩言。魯政專於季氏,冉有見用, 竟不能有所糾正,故孔子深非之也。 冉求曰 :“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六) 冉有在孔門,與季路同列為政事之選。孔已告季 康子,“由也果,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六)孔 子又曰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一一)是在孔門,冉有常得與子路並稱。今季氏既重 用冉子,孔子極望冉子能挽季氏於大道,而冉子自諉 力不足。然果能說孔子之道,不能改季氏之德,則惟 有恝然去之。今既不能恝然去,而又盡其力以助之。 此孔子所以稱其畫,又稱其退也。見道在前,畫然自 止,逡巡而退,非無其力,乃無一番堅剛進取之志氣 耳。冉有既不符孔子所望,於是孔子晚年之在魯,在 政事上所有之抱負遂亦無可舒展。 哀公問曰 :“何為則民服?” 孔子對曰 :“舉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