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高宗接到太子弘的這份上書後,大加稱讚,對武則天說:“弘兒天性仁恕,這一點上太像朕了。征邊軍人本來就很苦,再動不動就連累家口,也確實有些過於苛苦了。”
“心慈手軟,還能統兵打仗?”武則天說。
“行了,別說了,也難為弘兒的一片好心,就准了他的奏文吧。”
咸亨三年(671年)高宗和武則天駕幸東都洛陽,留太子弘於京師監國,臨走時,高宗拉著兒子的手,諄諄教導說:“朕有病,身體不好,以後你更要多歷煉一些治國的本事,這次京師監國,該管的事你要管起來,該處理事大膽的處理就行了,等過個一、二年,等你完了婚,朕就把帝位傳給你。”
太子弘一聽,磕頭流涕說:“父皇千萬不要再說傳大位的話,兒自當勉力庶政,為父皇分憂,為民解難。”
“好孩子。”高宗把太子拉起來,又給他抹抹眼角上的淚,說:“凡事都要勞逸結合,不可太累了。”
送別父皇母后之後,太子弘在左庶子戴至德、張文權,右庶子蕭德昭的輔弼下,每日早起晚睡,批閱公文,處理庶政。時屬大旱,關中饑饉,各地災報雪片似地飛來,太子弘神色憂慮地對張文權說:“水旱蟲雹,連年災荒,國庫空虛,百姓嗷嗷待哺,如之奈何?”
張文權說:“天災是一方面,造成現在局面的很大部分也有人的因素,比如這幾年造蓬萊、上陽、合壁等宮,耗資巨大,又加上連年征討四夷,弄得國庫漸虛,百姓苦不堪言。”
“張愛卿說得對,這蓬萊、合壁等宮根本就不應該建,母后也是,好好的京師長安不住,整天呆在洛陽,弄得父皇和文武百官往來兩地,徒費人力物力。”太子弘說。
“殿下,”張文權恭手又說:“人力不可不惜,百姓不可不養,養之逸則富以康,使之勞則怨以叛。秦皇、漢武、廣事四夷,多造宮室,使土崩瓦解,戶口減半。臣聞制化於未亂,保邦於未危,人罔常懷,懷於有仁。殿下不制於未亂之前,安能救於既危之後?百姓不堪其弊,必構禍難,殷鑑不遠,近在隋朝,臣請殿下稍安撫之,無使生怨。”
太子弘望著張文權不語,久久才嘆一口氣說:“愛卿所言極是,句句切中要害,可惜我僅僅是一個太子啊。”
“皇上臨走時,不是吩咐過殿下大膽行事嗎?”
“話雖如此,但此等國家大事,非面奏無以效,且父皇背後還有母后,不是我說了就可以執行的事。”
“那……”張文權低頭想了一會兒,又說:“殿下即使監國,但眼下的一些問題卻不可不管。”
“什麼問題?”
“殿下,如今廄下馬有近萬匹,養在圈裡,無所事事,每日所廢巨大,急需節減。”
太子弘沉吟不語,好半天才對張文權說,“此等事也需上奏父皇。”
“殿下,奏書上了許多,但少有準奏的。如今連宮中兵士都食不果腹,更不說普通老百姓了。懇請殿下,急釋廄下馬,一則削減宮中負擔,二則節減下來的馬匹,可周濟關中急需牲口耕種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