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摶大笑說,“人之貴賤,莫不有命。富貴之人不可能貧賤,猶如貧賤之人不可能富貴一樣。你骨法合當作此官,哪怕是晦跡山林,恐怕也躲不過去。現在你不信,將來你就知道了!”
雖然當時种放很不高興,但後來竟如陳摶所言,官至工部侍郎。而他的後代更建軍功於西北,就是魯提轄口中的“老種經略相公”、“小種經略相公”。
比起為官作宰、大富大貴的相格,神仙骨骼更為難得。錢若水(後官至樞密院同知)年少之時曾向陳摶求道。陳摶仔細端詳錢若水之後,約他過幾日再來。
至期,錢若水來到陳摶在山中的齋房,只見得有位老僧雙眼微瞑,正坐在圍爐邊烤火。陳摶對這位老僧畢恭畢敬,錢若水也依樣向其行禮致意。但這位老僧只是睜眼看了一下他,並不還禮。錢若水心裡微微有些不快。
三人無語,默坐許久。
陳摶突然發問,說“如何?”
老僧搖頭說,“無此等骨”
錢若水聽得莫名其妙,再坐片刻之後,便起身告辭。陳摶並不挽留,只約他兩三日後再來。
錢若水如期而至。陳摶告訴他:“我初見你時,覺得你神宇清粹,可以學仙。但一時不敢確定,特地請了那位老僧來評判。他說你沒有仙骨,無神仙之份,只是富貴中人,而且將來會急流勇退。
錢若水問“此僧是何人?”
“麻衣道人”,陳摶答道。
2.邵雍05:事師
邵雍師事李之才先生,那叫一個恭敬。就是在荒村野店吃飯,邵雍也要穿上正規的學生裝,落座前先禮拜過李先生,然後畢恭畢敬地服侍。學問不僅從口耳相傳中所得,更從恭敬中得到。有一分恭敬,就能得到一分學問。視師為佛,就能得到佛的加持。在特殊情況下,甚至不需要通過語言文字,僅通過承侍師傅,一樣能將其高深的境界傳承下來。
這麼尊師重道,李先生可要傾囊相授了吧。沒想到邵同學提出的要求卻更奇怪,他請李先生不用說得非常詳細,只要稍微提示一下即可。
這一點,邵雍晚年的一句詩可以做最好的註腳,“道非真得盡悠悠”。要真正得道離不開自己長期深入的思考。只有經過自己的艱苦探索,師傅適時隻言片語的指示,才能讓自己頓悟。否則雖然得到師傅的千言萬語,那也只是紙上得來“盡悠悠”,並不能真正領會其中的奧妙。師傅只能是指路人,要領略一路的風景,只有通過自己親身的實踐。
終於,李先生開口了。這可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趕緊拿紙、筆、錄音筆、攝像機吧。
不過甭急,這一切都用不著。因為李先生講的,不但邵雍記住了,估計您也忘不了。
因為李先生就講了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