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問卜者為了考驗卜筮者的水平,故意隱瞞甚至歪曲事實。這就好比“以病試醫”——“不告醫者以得病之由,令其暗中摸索,取死之道也!”
4.管輅15:裴徽
文學掾就管管郡學的教育,官並不大。那時教育也沒產業化,只能算清水衙門。不過畢竟進入了體制內,很讓士友羨慕了一陣子。
可管輅的好友趙孔曜聽到這個消息後卻是食不甘味。他覺得管輅要麼別做官,還有個清名,能在官員面前保持人格獨立;如果做官,絕不可如此屈就。於是趙孔曜便跑到冀州刺史裴徽那裡去說項。裴徽早就聽聞管輅大名,便徵辟管輅為文學從事。
(順便說一下,這個裴徽雖然名氣不大,但他的兒子裴楷可是魏晉時代出名的美男,被稱為“玉人”。裴楷即便是粗衣陋服、蓬頭亂髮,亦氣宇不凡,見者以為“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管輅與其弟管季儒同車赴州府。行至武城西,管輅為自己算了一卦。他告訴弟弟:“當在故城中見到三隻貉狸。如有該應,此去我必可顯達!”
前行到河西故城城角,正見三狸並坐在城側,兄弟倆大喜!
這便是符應,通過卦象可推測出將來發生的某些預兆,而如果到時這些預兆出現,就能強化或決定事情最終的結果。
如宋太祖趙匡胤曾向道士混沌(一說是陳摶)問壽數,混沌回答:“但看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則可延壽一紀(十二年),否則當速措置。”
二十日夜,星斗燦然。趙匡胤心中方喜,忽然陰霾四起,雪雹驟降。趙匡胤即急召弟弟趙光義入大內。接下來的故事便是千古疑案“燭影斧聲”了。
管輅與裴徽第一次相見,便大有相見恨晚之意。這裴刺史頗通玄虛,明易學、老莊之道,也是管輅的五大知音之一。他們從白天一直聊到晚上。天太熱,就搬把椅子到庭前樹下接著聊,直到雞叫日出才散。
第二次見面,管輅就被升為鉅鹿從事;第三次見面,升為治中;第四次見面,升為別駕。
別駕是刺史的副手,職權甚重。但裴徽還是覺得大材小用,乾脆舉管輅為秀才,把他推薦給了中央。此時是正始九年(公元248年)十月,管輅虛歲三十九。
辭別之際,裴徽語重心長地叮囑:“何晏、鄧颺兩位尚書有經國才略,於物理無所不精。特別是何尚書,神明精微,言語巧妙,能破秋毫。他主管吏部典選,到時會代表組織考察你,你一定要小心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