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還是開元年間,李隆基巡幸東都洛陽,與一行共登天宮寺閣。眺望良久,李隆基悽然長嘆數聲,對一行說:“不知終我此生,能不能無有大患,全太平天子之令名?”
在外人看來,李隆基是風光無限的天下至尊,可此時袒露出的是他內心的脆弱與不安。
李唐自開國以來,父子、母子、兄弟相殘不斷。大肆營建東都的武則天,就是在神龍政變中被其子李顯的擁立者趕下台。而李隆基更是靠兩次宮廷政變上台:一次誅殺伯母韋後,扶父親李旦稱帝;一次逼太上皇李旦交權,賜死姑姑太平公主。誰又能保證,將來有一天他不會被兒子奪權最終軟禁而死呢。
一行對曰:“陛下行幸萬里,聖祚無疆!”
這似乎只是一句普通的恭維話。講到萬里之行,李隆基開元天寶年間往來長安洛陽兩京間的里程也庶盈此數。時至今日,李隆基才真正明白一行的密意。
念及一行,李隆基又陷入悔恨中: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行禪師圓寂前,曾上遺表:“他時慎勿以宗子(皇族)為相,蕃臣為將”。但李隆基並未對此在意,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拜皇族李林甫為相,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封胡人安祿山為平盧軍節度使,終於釀成此“安史之亂”的大禍。
忽然間,李隆基又露出了多日不見的笑容,他對高力士說:“一行天師圓寂前曾遺物一封,讓弟子進獻給我,將軍還記得否?”
高力士點點頭說,“那裡面裝的是蜀當歸一枚。”
李隆基說:“如今我們已至蜀地,豈非指日當歸?!”
5.一行02:出家
一行俗名張遂,其祖上張公謹是唐初元勛,曾參與玄武門之變,在唐太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列居第十八位。
少年張遂聰敏好學,博覽經史,尤其精通曆象和陰陽五行之學。他聽說道士尹崇家裡三墳五典的古籍特多,於是向他借了本揚雄《太玄》回來。
這本書的內容正如其名——實在是太玄。當年揚雄向同事劉歆展示這本學術大作時,劉歆翻了翻說:這本書不錯,挺厚,蓋醬缸正好。劉歆與其父劉向同是西漢圖書目錄學家,負責整理皇家圖書,閱得無數秘典,也精通術數。他這樣說實在是因為此書艱深晦澀,恐怕後世少有人能看懂。
不幾日,張遂便來還書。
尹崇笑眯眯地說:“這書是深了點,我研究這麼些年都還沒摸著門道呢。所以你也別灰心,輕言放棄,再研究研究吧,不急,不急。”
張遂很輕鬆地說:“這書我已經研究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