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隨手把竹簡丟在旁邊,又問道:“剛才聽李學士講荀先生曾和足下談論過孤,似乎對孤的名聲不夠遠揚十分遺憾,不知荀先生是否提出什麼好的建議?”
李斯見時機成熟,諂媚一笑,說道:“先生只是提出這個問題並沒有給出答案,這是家師教書的方法,提出問題讓學生們思考並給出解答。先生提出問題後,晚生曾對先生所提的這個問題十分感興趣,認真思考多日,並專門做了一篇文章呢。先生看後頗為滿意,是否可行就不得而知了。”
呂不韋來了興趣,“李學士,不妨把你的見解說說,讓孤聽一聽是否有可取之處?倘若李學士的見解良好,能使孤的名聲在諸侯間進一步傳播遠揚,孤一定重賞李學士,授之高官厚祿,讓你榮宗耀祖!”
這正是李斯求之不得的,於是,把早已想好的幾點建議說了出來。
“縱觀四公子之所以有如此聲望,也僅僅做到四點:一、出身高貴,全部是國家宗室近親,正是有了這層關係才占有國家顯赫位置,執掌重權;二、利用雄厚的資財和權勢,廣納門客,收買人心;三、在國家危難之際擔當重任,協助君主共度難關,挽國家之急,救百姓於災;四、個人修身立德,又豢養一批為他們傳播名聲的人才,有人甚至願意為主人的名聲氣節甘願去死。這四點對於丞相而言有的已經做到,只是還沒有到位罷了。對於沒有做到的,丞相要想去做,如廣納門客這一點,實在是舉手之勞。而晚生所給丞相的建議,除了這四公子已經有所為之外,還有幾點是他們沒有做過的,只有丞相才能做到,如果丞相能夠做到,四公子與丞相比起來,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從剛才對四公子的分析中,呂不韋已經看出李斯不同於一般平庸無能只會死讀書讀死書的書生,現在聽他還有更精妙的建議,自然滿心歡喜,迫不及待地問道:“請李學士毫無保留地說給孤聽聽,協助孤成就流傳千古的偉名。”
李斯點點頭,拱手說道:“相爺要想使聲譽趕上與超過四公子,必須在策略上勝過四公子。首先,丞相在廣納門客之後,應組織大批賢士假託丞相之名著書立說,闡述丞相對天下大事諸如治國安邦、強兵富民的高深見解,給世人以治理國家的範本,也給後人留下一份可貴的文化遺產。其次,丞相應廣招人才,為秦國一統天下奠定根基,這些人才有文臣也有武將,有刺客義士,也有雞鳴狗盜之徒,有說客也有謀士。倘若丞相輔佐莊王完成統一大業,丞相就是開國功臣,功垂青史,千秋傳頌。第三,如今列國分疆而制,各地文字混亂,度、量、衡不統一,道路寬窄不等,車軌車軲製作隨意,倘若丞相能夠派人細心鑽研這些混亂的體制,制定出合理的法則,百姓能夠接受,然後在各國間推行,從而促進商貿發展,有利於人們交流和溝通,丞相這一創舉必然令萬民擁戴,僅此三點,縱觀天下人,誰能和丞相相提並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