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戰場指揮官,蒙哥馬利並不了解核心層的活動。義大利戰役的方針和原則之所以缺乏明確性,是由於英美兩國間戰略分歧所造成的。英國力圖繼續在地中海和巴爾幹地區用兵,美國則急於開闢第二戰場。1943年5月,華盛頓會議上就此作出的是一個模糊的決議:同意在1944年開闢第二戰場,而西西里戰役後在地中海的行動留請艾森豪去決定。此後,邱吉爾便開始了對艾森豪的折磨,幾次三番造訪,向艾氏宣傳在義大利繼續作戰的意義。
8月份,盟國魁北克會議再次討論這一問題,美方仍堅持把橫渡英吉利海峽進攻歐陸放在第一位;而英方卻堅持間接戰略,謀求以打垮支持者來摧毀德國,同時,英方還認為沿地中海北岸作戰還可以防止蘇聯在那些地區擴大影響。這使得艾森豪處於夾縫之中,最後只得拿出一個折衷的方案,即利用西西里戰役的有利時機攻入義大利。
造成拖拉的另一個因素是盟國與義大利的秘密談判。7月26日,墨索里尼被趕下了台,義大利新政府就投降事宜與艾森豪進行了接觸。艾森豪既要保證讓義大利退出戰爭,又得讓他的上司滿意,煞費苦心。這種形勢下,他無法給他的下屬指揮官定下一個明確的指導方針,也不足為奇。在從7月31日到9月3日這段時間裡,盟軍方面制訂了許多作戰計劃,其代號分別為“酒杯”、“敲板”、“滑膛槍”、“煽動叛亂者”、“硫磺”、“支柱”、“巨人Ⅰ”、“巨人Ⅱ”、“雪崩”和“貝鎮”。最後,到西西里戰役結束的那一天,即8月17日,採納了最後兩個方案。馬克·克拉克將軍的美第5集團軍實施“雪崩”計劃,負責在薩勒諾地區登陸,這一方向為主攻方向;蒙哥馬利的第8集團軍進行“貝鎮”軍事行動,負責渡過墨西拿海峽,此方向為助攻方向。關於它的具體目標,亞歷山大曾親筆寫在半張信紙上:“你(蒙哥馬利——作者)的任務是在義大利半島的趾部地帶獲得一個橋頭堡,以便我海軍部隊通過墨西拿海峽作戰。如果敵軍從義大利南部即趾部地帶撤退,你得全力追擊。記住你愈能把義大利南端之敵拖住,那麼你對‘雪崩’軍事行動的貢獻愈大。”
9月3日這一天,是戰爭爆發的4周年紀念日。從1940年5月被德軍從敦刻爾克趕到海里那時起,蒙哥馬利就夢想著重返歐陸。在非洲、在西西里,他先後把德國人趕進大海,可這還難消他心頭之恨。凌晨4時30分,他開始實現自己的願望了,第30軍奉命向海峽進軍,“貝鎮”行動拉開了序幕。此時,盟軍與義大利的談判還在繼續,第30軍的兩個師乘著夜色幾乎沒遇到什麼抵抗就渡過了墨西拿海峽,踏上了歐洲大陸的土地。
差不多同時,美國第5集團軍也在薩勒諾登陸。登陸部隊遭到了德軍的猛烈反抗。原來,德國人已經感到義大利靠不住了,氣勢洶洶地調來了19個師的德軍來加強防衛,同時準備一旦義大利倒戈,就占領整個義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