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第11裝甲師奪取了安特衛普時,拉姆齊就向盟軍最高統帥部去電,要求儘快肅清安特衛普附近殘敵,使該港得以開放。可惜,正在爭論不休的蒙哥馬利和艾森豪都沒意識到不能利用安特衛普就意味著勝利無望。兩人爭吵的最後結論是向阿納姆發起進攻,雖然他們也提出進攻安特衛普,但是重視不夠,用蒙哥馬利的話講,就是“我們低估了打開安特衛普港以便自由地使用該港的困難。我認為,當我們揮師魯爾時,加拿大集團軍能完成這一任務。但我錯了”。
希特勒的反應顯然比艾森豪和蒙哥馬利要靈敏得多。在安特衛普失守後,他立刻覺察到,通往安特衛普的航道與占領這一城市本身同樣重要,因此他下令通過布雷、炮擊和派兵據守使斯海爾德河不能通行。
艾森豪和蒙哥馬利共同犯下的這個錯誤,使盟軍雖在9月4日完好無損地奪取了安特衛普城和港口,但直到11月28日盟軍的船隻才能靠上安特衛普的碼頭。
“市場—花園”行動的失敗,使盟軍高級將領的頭腦開始清醒了。艾森豪迫不及待地指示蒙哥馬利“把打開安特衛普港當做頭等大事”。他甚至還指出:“在北面側翼再掌握一個大港口是最終攻入德國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但事後的聰明畢竟難以挽回已經造成的損失。
蒙哥馬利與艾森豪的爭論仍未結束。在如何儘快置德國巨人於死地的問題上,兩位偉大的將帥很難達成持久一致。現在,爭論變得更加複雜了。
從9月10日以後,兩人再也沒有見過面。爭論是通過信件和電報遠距離進行的。有人說,如果一對夫妻發展到要靠寫信來協商解決家庭大事的地步,那他們的關係就完了。這種比喻也適合於當時的蒙哥馬利和艾森豪。
在這場電報和信件進行的“戰鬥”中,蒙哥馬利用語尖刻,直截了當,而艾森豪則態度謙恭,多用外交辭令。
9月15日,蒙哥馬利說:“最理想的目標是魯爾,再經北線直搗柏林。”完成這一任務,“有第21集團軍群加上美第1集團軍的9個師就足以勝任,但該部隊必須獲得在給養方面的一切物資”。
9月20日,艾森豪回信試圖平息爭論。他說:“總的說來,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我不認為在戰略方針上,我們有什麼重大的分歧。”他說,他從未考慮過讓所有盟軍齊頭並進。他選擇的路線同蒙哥馬利一樣,是從魯爾到柏林。他保證,蒙哥馬利將在美第1集團軍的支持下,率部向柏林挺進,而巴頓和其他部隊則保持一種進攻姿態,拉長德軍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