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原始的氏族時期,都曾有過圖騰崇拜。
據《山海經》記載,中國原始公社動物崇拜便很盛行。《山海經》一書是中國神話傳說和民族學研究的寶庫,它包括的內容相當龐雜,從神話傳說和民族學的角度來看,絕大部分反映的是原始社會的氏族或部落的分布、所處的時代、社會發展階段、信仰和圖騰崇拜。雖然《山海經》成書於從春秋末期到漢代初期,但是,神話記錄的時代並不等於神話產生的時代。《山海經》里記載著大量的關於圖騰崇拜的奇形怪像,在描寫中把傳說中的人物和神靈都描寫成動物或與動物有關,這是研究史前宗教中圖騰崇拜的一個重要方面。《山海經》中的一些記載,都集中描寫了人與動物的密切關係,那些半人半獸的神,可能就是由圖騰演變而來的圖騰神,反映了處在生產力低下時期的人們,在恐懼心理和神秘感的支配之下所產生對動物的幻覺,同時,也反映著當時人們與動物之間的密切感情。在中國幾千種動物中,只有幾種較普遍的、常見的動物被神化受到崇拜,這對原始居民來說,受崇拜的正是人類生存中所依賴的對象。《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著以野獸命名的六個
①宋兆麟:《中國原始社會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473頁。
(熊、羆、貔、貅、¥、虎)氏族。《左傳•昭公十七年》中也記載有春秋時人,郯子說他的祖先是少昊氏,少昊氏以"鳥名官",實際上這些鳥分別代表了一個氏族。
關於人獸相伴的形象,在古籍中還可找到記載,《山海經•海外北經》:"其為人大,左手操青蛇,右手操黃蛇"。《海外東經》:"其為人黑,兩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其中蛇形即為圖騰。
費爾巴哈說:"動物是人不可缺少的、必要的東西;人之所以為人要依靠動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東西,對於人類來說都是神"①。
所以看來,圖騰崇拜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結合的原始宗教,它既有自然崇拜的某些特點,又有祖先崇拜的許多因素。所以說圖騰崇拜還算不上最早的宗教形式,只能說屬於早期宗教形式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