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林新乃:《中華風俗大觀》,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第798頁。②《四川巫山大溪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紀略》,《文物》1961年第11期。
①張錫祿:《白族對魚和海螺的原始崇拜初探》,《雲南社會科學》1984年第1期。②《甘肅天水師趙村史前文化遺址的發掘》,《考古》1990年第7期。紋覆蓋,四肢彎曲,所描繪的蛙紋特徵具有形象化,充滿了動感,蛙紋的寫實性比較完美,非常接近於中原地區的半坡、廟底溝類型。
西北地區的馬家窯文化,有著不同的發展階段。半山、馬廠期屬於馬家窯文化的後期,表現在蛙紋的藝術風格上,具有很大的差異,馬廠期的蛙紋圖案也是在前期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前期較為逼真,後期則趨於抽象,而且與人體比較接近,這更體現了人與蛙之間的關係。當馬家窯文化發展到半山、馬廠期時,蛙紋圖案變成了抽象化。1975年,樂都柳灣出土了一件蛙紋瓮,兩耳上部為蛙紋,用雙圓圈表示蛙頭,蛙紋作風比較特殊①。1974和1977年,民和縣出土了兩件蛙紋壺,腹部主體紋飾是蛙紋間兩個大圓紋,兩蛙足相連,具有馬廠類型早期蛙紋的顯著特點。
另外,在甘肅永登蔣家坪、楊塔,蘭州市華林坪,永靖縣和東鄉縣都出土過變形的蛙紋圖案②。可以看出,此時此地的蛙紋已經演變成了具有象徵性的幾何紋飾圖案,具有人型蛙紋的特徵,從而使蛙紋高度變形。
蛙圖騰崇拜,同樣可以從民族學的材料中找到例證。壯族至今還有一種青蛙節,據說每年正月上半月都要天天為青蛙祭祀,唱青蛙歌,跳青蛙舞,青蛙死了還要特意安葬③。
在一些少數民族的圖騰神話傳說中,也能找到關於蛙圖騰崇拜的遺蹟。
在西雙版納布朗族山區,有癩蛤蟆幫助弱小戰勝強敵的傳說。蘇龍部落的布耶、布更、石腳等氏族,均認為自己起源於青蛙,並將它作為氏族的名稱。凡屬同一個圖騰的成員,都認為是共同圖騰的後裔,彼此如一家,不准互相通婚,如果犯了圖騰的禁忌,就要受到嚴厲的制裁。
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女媧,視為人類的女帝王,據說就是從蛙圖騰神演變而來的。人類始祖母"女媧"的名稱,就是蛙圖騰的名稱。
有人認為"媧"與"蛙"同,女媧是蛙圖騰氏族的女氏族長①。也有人認為"女"與"雌"義同,"女媧"即"雌蛙"之意。說明女媧似為雌蛙圖騰神,後來其名演變為"女媧"②。
《說文》:"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從女媧聲,古蛙切"。可見,傳說中的女媧,可能就是雌蛙圖騰神演變而來的。
在中國少數民族中,布朗族就認為他們的祖先形象即是半人半蛙③。壯族的圖騰中有蛙,黎族的圖騰中也有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