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英雄城市”列寧格勒(1)
一、“放心吧!列寧同志……”
與西方尊重個人價值,把每個士兵的名字、資料刻在墓碑上的做法不同,蘇聯更推崇有計劃的集體英雄主義。在克里姆林宮紅牆外的無名烈士墓,共有12座墓碑巍然矗立,這12座紫紅花崗岩石棺分別代表基輔、明斯克、列寧格勒、莫斯科、史達林格勒、塞瓦斯托波爾、敖德薩、加里寧格勒(原名柯尼斯堡, 1701年1月18日,布蘭登堡選帝侯在此加冕為普魯士
國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二戰後割地劃歸蘇聯)、里加、喀山等12座“英雄城市”。在莫斯科勝利廣場光榮大廳,這12座“英雄城市”同樣被當做人民英雄,它們的名字被鐫刻在大廳的穹頂四周。
“史達林格勒”一直與北非的“阿拉曼”、亞太的“瓜達爾卡納爾”並列為二次大戰的三個轉折點。“格勒”是俄語的“城市”,只是今天的地圖上已經無法找到史達林這座“格勒”。歷史上的史達林格勒位於伏爾加河下游的大拐彎處,最初是1589年建立的查理要塞——查理堡。到了傳播十月革命和共產國際的北大教授嘴裡,這個水邊要塞被賦予一個很雅的中國名稱——“察里津”,就像中國的天津、英國的牛津。察里津是農業大省伏爾加省省會,很像我們的石家莊。蘇聯內戰時期,伏羅希洛夫到伏爾加流域徵收糧食,鎮壓白匪和社會革命黨,還把察里津改名史達林格勒。鐵腕人物史達林倒台後,人民要求“英雄城市”恢復本來面目,就是現在的伏爾加格勒。
與“史達林格勒”同樣歷盡滄桑的還有爆發十月革命的“列寧格勒”。列寧格勒最初是1703年5月16日建城的彼得堡,那天彼得大帝從士兵手裡奪過一把槍刺,用刀尖在涅瓦河中心的小島上劃了兩個十字,命令手下在坐標處建一個港口:“只有陸軍的君王,等於只有一隻手臂。只有同時擁有海軍的君王,他才雙臂齊全。”彼得利用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和他的表兄之間的內訌,從瑞典手裡奪得涅瓦河口。從這天起,他廢止俄歷採用羅馬的《儒略曆》,把皇宮從莫斯科遷到彼得堡,對那些抗命的家人、下屬拳打腳踢。彼得強迫落後的俄羅斯全盤西化,要把彼得堡變成通往歐洲的窗口。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民族主義者認為“彼得堡”屬於德語,為表示愛國應以“彼得格勒”取而代之。
列寧患病期間,批評史達林粗暴,並對史達林掌握無限權力後能否謹慎使用“沒有把握”,建議免去他的總書記職務。據說列寧臨終時把史達林叫到床前說:“有件事我放心不下,我擔心黨內有些同志不願意跟你走。”史達林回答說:“放心吧!列寧同志,如果他們不跟我走,我就讓他們跟你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