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ki還被迫參加盎格魯-撒克遜人熱衷的體育運動,網球、騎馬、游泳、板球、足球、
橄欖球……回到家裡,又在嚴母的苛刻監督下,用法文把無聊的英文功課重來一遍。一旦逮住機會,他就騎上自行車逃往灌木叢、森林、池塘、荒野……只有自然,才是他嚮往的唯一天堂。
每次天堂之旅過後,等待他的都是嚴厲的懲罰和更乏味的家庭作業。一直到現在,只要一提英國他就掏手槍。他的大腦只選擇保留那些有趣的感受:父母奉調回國,到陽光燦爛的加利福尼亞旅遊,遊覽美麗的太平洋島嶼。
Kiki回馬賽時已經十多歲,可十歲孩子的實用知識都一竅不通。他甚至不會罵髒話,英語、法語都不行。他英俊、纖弱、敏感而帶女人氣,被同學當做捲心菜里長大的大頭娃娃,或者騎仙鶴、天鵝飛來的小天使。
江湖險惡,形勢嚴峻,馬賽的黑社會足以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芝加哥。Kiki沒時間從容調整,只能以最快的速度適應野蠻、兇險的學校生活。好在他不僅入道迅速,而且身手敏捷,進步極快。不再需要英國式的體育運動,而是一路搏殺,參加大量的“社會活動”。不到一年,他就順利完成少年到青年的質的飛躍。告別陰柔乖巧的女式時尚,在“拍婆子”的激烈競爭中迅速崛起,變成一個滿口粗話的大老爺們兒。
作為對不良少年的人生挽救,他被強制帶離馬賽,送進巴塞隆納的一所寄宿學校。這裡遠離都市,位於阿爾卑斯山偏僻的崇山峻岭。Kiki的模糊記憶認為這個世外桃源比馬賽更糟。冬天裡他不停地滑雪,在酒吧、迪斯科舞廳拼命打工,掙夠了一輩子的零用錢。他為自己超人的生命力、適應力極度自豪,為自己不斷揮灑的旺盛的精力喜不自勝。他在學校的成績單也是驕人的,學校給他的評語是“如果克利斯蒂安不僅僅把這裡當成是一種運動場所,他的學業會更加鵬程萬里。”
“最終獲得戰爭勝利的只能是騎士,而不是沒有心肝的游擊隊。” Kiki離開阿爾卑斯山開始長達25年海外服役,給不聽話的世界當“老師”、當“教練”,還當過“領隊”、“領導”。Kiki不願意提及他的職業生涯,權且給他的職業做一個基本框架——那就是“從事有關國際關係的建設性活動”。如在沙烏地阿拉伯工作了兩年半,每三天開車去一次亞喀巴,他書桌上的Canon F1+50mm f1.2就是那時候的戰利品;在非洲的象牙海岸工作了兩年半;然後回到老家亞洲,在韓國漢城幹了三年半。在朝鮮半島,他和聯合國使團的外交官們一同工作。在板門店監督雙方停火,對破壞和平的搗亂分子執行訓誡。他還在炮火連天打成一鍋粥的南斯拉夫戰地執勤18個月,回國時鬍子拉茬、雙眼血紅、滿身污垢,帶著多種疾病和戰場綜合症。不知疲倦地“維和”、“維和”……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看慣了屍體、血肉,對生命抱定一種知命認命的宗教態度。他很快湊夠退休“點數”,像巴頓將軍一樣,“我賺到了我應得的工資。”然後打點背囊、從容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