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個人來說,馮庸對張作霖的感官很好,這種感覺不是建立在私人交情上,而是體現在愛國上,毋庸置疑,民國早期是有那麼幾個敗類,但絕大多數的我國將領都是好樣的。
沒有一個人會拋棄自己的國家,投入敵人的懷抱,或許他們沒有轟轟烈烈的表達出來,但是這份愛國情誼是不容忽視的。
就像奉系首腦張作霖,他的愛國沒有用那種司空見慣的堂皇形式,但所有人都知道,因為他是付諸行動的愛國。
『寸土豈能讓他人』這一句後世響徹大江南北的言論更是突顯出一個出身草莽的民國大帥的氣節。
從這一點來說,馮庸佩服他。
站在同一個起點,試問他做不到張作霖這般完美,不管是在跟俄國人還是日本人交流中,都顯得那樣圓滑,處事方面俱到,始終堅持東北領土完整,沒有出賣一絲國家利益。
憑這一點,馮庸就該無條件支持他,支持他不單單是個人層面的敬佩,也是國家層面的需求。
東北作為中國最大的一塊富庶地,不僅僅體現在農業上,黑土地的肥沃能夠種出天下有名的東北大米,這不假。
但更重要的是,黑土地下埋藏著不計其數的礦產資源,這年頭,工業實力才是衡量一個國家強大的標準,而礦產資源是工業發展的基礎。
從明治維新到現在,日本經過了幾十年,按理說,在他們那般發狠下,國力應該早就超過了我國,可實際上,幾近持平,這就令人詫異了。
其實前期,日本的實力增長速度還是很快的,而且在甲午中日海戰之後,得到清王朝大批賠款的它,更是發展飛速。
可這種速度在中期就漸漸遲緩下來,作為島國的弊端也逐漸展露出來,後勁不足,讓日本無法再飛快前進。
以至於對上腐朽已久的沙皇俄國的小部分力量,也就是沙俄遠東部隊,日本才勉強贏了,但是殘勝,為此日本陷入了三年困難時期。
這是值得的,因為這一站,它們換來了在遠東的插手權利,本來遠東以沙俄為頭的局面瞬間被打破,論領土距離,沙俄跟中國是毗鄰的,可日本也不差,尤其是在它們占領朝鮮之後,這個優勢就被拉平了。
之所以讓沙俄占據這麼久主導地位,無非是看在其軍事力量強大的基礎上,當然,就遠東來說,這是事實。
畢竟遠東除了沙俄就是日本了,兩者都是二流強國,不過,沙俄以地盤、人口優勢勉強走進了一流強國的序列,而日本就沒有這個好運了。
這也就為沙俄插手我國東北提供了便利,試想,儘管沙俄毗鄰中國東北,可日本的殖民地朝鮮也毗鄰中國東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