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中亞地區,氣候乾旱,不適宜植物生長,原本就有上億人口居住,要想再遷移過去,恐怕很苦難。
雖然以緬甸、高棉、安南等地為主的中南半島,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是最佳的生存地區,但當地人口加起來足有一億三千萬,實屬人口稠密區,並不遜色於本土。
為此,我國必須另找分流之處,而東印度群島氣候溫暖、關照充足,植物生長的這般好,絕對是人類生存的好地方。
『南下計劃』並不只是一份軍事計劃,以中華軍為主導,控制東印度群島。
更是一份民生計劃,在三到五年內,引流一萬萬中華民眾,其中包括八千萬本土華民、一千萬中亞華民、五百萬安南華民、三百萬緬族華民、兩百萬高棉族華民。
分流各地區人口充實各大島嶼,其中加里曼丹島、幾內亞島、蘇門答臘島做為主要移民區。
以東南亞之富庶,別說一萬萬人,就算再來一萬萬,也不成問題,之所以沒那麼做,完全是考慮到當地城市有限,基礎設施不完善,一旦人口大增,壓力絕對會超過中華的承受能力。
更何況中華不單單只有這個地方能安排人,西伯利亞再不好,也是地盤,而且底下藏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礦產資源。
中華完全可以把西伯利亞打造成工業地區,所以人口必須要滿足需求,安排三千萬人是最少的。
殊不知後世的老毛子大舉遷移西伯利亞地區,靠著底下礦藏支撐了一個世界第二軍事大國。
而且,中華有一個無法忽視的難題,那就是人口帶來的糧食缺少問題,自古以來,中華就是農耕大國,不是不想成為戰鬥力強勁的遊牧大國,而是不能,因為人口太多,不種地就得餓死。
就算現在已經初步建立了整個工業體系,但仍然有專門人負責糧食種植,那就是我們的農墾部隊,以軍團為單位,三萬人負責一塊區域,耕作熱情何其高漲。
所以,『南下計劃』又被成為『國本計劃』,什麼是保證中華萬事永昌的前提,那就是百姓富足,百姓富足的前提則是吃飽。
有了東印度,就有了一個天然的聚寶盆,一塊加里曼丹島足以種植養活全國人民的糧食,一年三熟且高產的水稻那是國之命脈呀!
但是,這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中華不可能有那麼多農墾軍團,要知道他們說是說種地,其實也是軍隊的一種,只是戰鬥力和裝備上遜色於正規軍預備役。
要是大規模擴編,那政府財政壓力就大了,所以只能另闢蹊徑,而東印度群島上有多達千萬的土著,如果再加上菲律賓、馬來亞,至少四千萬的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