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札子,乐天展开,看到上面写着:
幽燕一方本为吾境,一旦陷没几二百年。比(同彼)者汉蕃离心,内外变乱,旧主未灭(天祚帝还没有死),新君纂攘。哀此良民重罹涂炭,当司(我宣抚使司)遵奉睿旨,统率重兵,巳次近边。
奉辞问罪,务在救民,不专杀戮,尔等各宜奋身早图归计。有官者复还旧次、有田者复业如初。若能身率豪杰别立功效,即当优与官职,厚赐金帛;如能以一州一县来归者、即以其州县任之;如有豪杰以燕京来献,不拘(拘泥于)军兵百姓,虽未命官(虽不是官员)便与节度使、给钱十万贯、大宅一区。惟在勉力,同心背虏,归汉永保安荣之乐,契丹诸蕃归顺亦与汉人一等。
已戒将士不得杀戮一夫,傥或昏迷不恭,当议别有措置。应契丹自来一切横敛悉皆除去。虽大兵入界,凡所须粮草及车牛脚价并不令燕人出备,仍免二年税赋。
“好个洋洋洒洒的檄文!”看完之后将札子还与李纲,乐天笑了起来,面上尽是不屑:“此战必败无疑!”
接过札子,宇文虚中惊道:“侯爷何来此说?”
“沙场之上只有刀光血影与你死我活,余下的只是尸骨积山,何来仁慈一说!”乐天正色言道:“李大人再看这篇檄文,整篇文章之中只有花团锦簇的措词与满口仁义道德,丝毫不见杀伐之气,如何能激励军心士气。
陛下与童大人将灭辽这战想的太过简单了,兵书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并不是要束缚住自己的手脚,檄文末段更是荒谬可笑,束住我大宋士卒手脚,又如何上阵放开杀敌?”
听乐天所言,一旁的李纲不解,言道:“赵良嗣于朝堂进言,燕幽故地百姓思归,我大宋兵马一到,辽人必会开城归顺!”
“马植的鬼话也能相信,大宋的十万人马在边境上一字摆开,辽人就会乖乖的归顺过来?”乐天嗤笑,接着言道:“乐某当年率十数万兵围兴庆府,被团团围住的李乾顺还不是不肯投降,灵夏之地至今仍有党项残部时时作乱,至今有半数西军被死死的牵制在灵夏,此伇若是全部换成西军,或还有取得的希望。”
听闻乐天的话,李纲面色凝重:“依侯爷之言,此伇伐辽我大宋必败无疑?”
乐天摇头叹道:“庙堂上的官家,还有前方统军的官长,毫无敌情意识,如此怠惰又岂有不败之礼?”
一旁的陈凌元不能接受乐天给出的结果,反驳道:“种帅于西北屡战屡胜,有此良将……”
“百年未战,河北禁军怎么能同百战之师的西军相比,有良将未有良兵,又能奈何?”不等陈凌元说完,乐天便开始摇头苦笑。
(上一章内容由于网络错误己更正!”
说完过后,乐天看着李纲、宇文虚中、陈凌元三人,继续摇头苦笑道:“乐某与三位大人打个赌,要不多久,童贯便会上奏朝廷大倒苦水,报怨河北诸路禁军军纪不严,军械不整。”
……
于此同时,到了河北的童贯,此刻正是一脸愁容,河北的战备情况着关让久于征战沙场的童贯开了眼界,立时让幕僚董耘写了一封奏折呈与赵佶。
很快奏折传到了汴都,赵佶拆开只见奏疏上写道:
臣仰遵睿训,付以北事,寅夕竭虑,深恐不逮,上辜委寄之重。臣窃惟复燕大计,昨正月间,女真下中京,余睹(人名)往云:“中契丹分力枝梧女真之际,我乘机会进兵,收复殊省事力,既失此便,巳为後时。”臣奉诏来北,星夜倍道,於四月二十三日到高阳关,整促行军之备。即见河朔将兵骄惰,不练阵敌军,须之用百无一有。
如军粮虽曰:见在粗不堪食,须旋舂簸仅得其半。又多在远处,将输费力。军器甚阙(同缺),虽於太原、大名、开德支到,封椿各件不足、或不适用,至於得地版筑之具并城戍守御之物悉皆无备。
盖河朔二百年未尝讲兵,一旦仓卒,责备颇难。臣近闻易州军民万人延颈引兵以献城垒。又西兵未来,未敢出应,致彼复疑……
看完通篇奏疏,赵佶面容间的神色不由的凝重起来。
自澶渊结盟,宋辽结成兄弟之国,河北燕幽百年未曾有过战事。
最长期和平之后的结果,童贯见到的是:河朔将兵骄惰,不练阵敌军。军队长期处于和平时期,不加训练骄横懒惰不堪。须之用百无一有。军需物资要什么没什么,其中军粮充其量只有帐面上的一半。
总之,就是河朔一百多年没有打仗了,依靠这样的军队打仗,一旦打起来,恐怕要误事。
眼前的种种情况,童贯的自信心一下子受到了打击,毕竟带兵二十多年,这种情况不容乐观,使他不由得不小心谨慎起来。